缩略词表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| 第12-19页 |
1. 诊断标准 | 第12-14页 |
2. 纳入标准 | 第14页 |
3. 排除标准 | 第14-15页 |
4.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 | 第15页 |
5. 终止试验标准 | 第15-16页 |
6. 一般临床资料 | 第16-19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| 第19-24页 |
1. 随机分组 | 第19页 |
2. 各组治疗方法 | 第19-21页 |
3. 观察内容 | 第21-23页 |
4. 统计学处理方法 | 第23-24页 |
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9页 |
1. 中医疾病证候疗效比较 | 第24页 |
2.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| 第24-25页 |
3. 中医症状学单项积分比较 | 第25-27页 |
4. 精神心理学评定比较 | 第27-28页 |
5. 关于不良反应 | 第28-29页 |
第四部分 讨论 | 第29-53页 |
1.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| 第29-34页 |
2.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| 第34-39页 |
3. 祖国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| 第39-44页 |
4. 加味痛泻要方的组方探究 | 第44-49页 |
5. 情志干预配合加味痛泻要方用治疗D-IBS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 | 第49-50页 |
6. 治疗体会 | 第50-52页 |
7. 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| 第52-53页 |
第五部分 结论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 | 第58-76页 |
附录一:(1)临床观察表 | 第58-62页 |
附录二:综述 | 第62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附录三: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