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内科论文--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

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2页
Abstract第12-15页
缩略语表第15-16页
前言第16-20页
第一部分 课题理论研究第20-76页
 第一章 :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第20-48页
  Ⅰ. 中医对肝胆的认识第20-24页
   1. 中医学中“肝脏”的含义和实质第20页
   2. 中医学对肝脏位置的认识及论述第20-21页
   3. 中医肝脏的生理功能第21-22页
   4. 肝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密切关系第22-24页
  Ⅱ. 中医对胆腑的认识第24-25页
   1. 中医对胆腑含义及位置的认识第24页
   2. 中医对胆的生理功能的认识第24-25页
  Ⅲ. 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第25-45页
   1. 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名认识第25-26页
   2. 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探讨第26-31页
   3. 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辨证诊断第31-34页
   4. 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第34-41页
   5. 难治慢性丙型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第41-43页
   6. 丙型性肝炎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与展望第43-45页
  参考文献第45-48页
 第二章 西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第48-76页
  Ⅰ. 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第48-50页
   1. 传染源第48页
   2. 传播途径第48-49页
   3. 人群感染性第49页
   4. 流行特征第49-50页
  Ⅱ. 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病毒学第50-53页
   1. HCV分类第50页
   2. HCV形态结构与生理性质第50页
   3. HCV基因组结构第50页
   4. HCV复制第50-51页
   5. HCV变异第51-53页
  Ⅲ. 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形态学改变第53-54页
  Ⅳ. 慢性丙型病毒肝炎的致病机制与自然史第54-56页
   1. 致病机制第54页
   2. 自然史第54-56页
  Ⅴ. 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学第56-64页
   1. 临床诊断第56页
   2. 实验室检查第56-58页
   3. 血清生化学检测第58-64页
  Ⅵ. 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第64-74页
   1. 基本治疗第64-65页
   2. 药物治疗第65-71页
   3. 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策略第71-72页
   4. 丙型肝炎西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第72-74页
  参考文献第74-76页
第二部分 临床研究第76-88页
 Ⅰ. 研究设计第76页
 Ⅱ. 研究方案第76-81页
  1. 诊断标准第76-77页
   ·西医诊断标准第76页
   ·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第76-77页
  2. 病例纳入标准第77页
  3. 排除标准第77页
  4. 研究病历的终止条件第77页
  5. 剔除标准第77页
  6. 病历脱落与处理第77-78页
  7. 治疗方案第78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78页
   ·治疗方法第78页
  8. 观察指标第78-79页
  9. 疗效判定第79-80页
     ·综合疗效判定第79页
     ·抗病毒疗效评定标准第79页
     ·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第79页
     ·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第79-80页
  10. 安全性评价标准第80页
  11. 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第80页
  12. 统计学方法第80-81页
 Ⅲ. 结果第81-88页
  1. 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第81-83页
   ·两组性别比较第81页
   ·两组年龄比较第81-82页
   ·两组症状分布治疗前比较第82页
   ·肝功能指标治疗前比较第82-83页
   ·病毒定量治疗前比较第83页
  2. 治疗组、对照组具体疗效比较第83-86页
   ·两组治疗后体征比较第83-84页
   ·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比较第84页
   ·两组治疗后病毒定量HCV-RNA比较第84-85页
   ·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疗效第85页
   ·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比较第85-86页
  3. 安全性比较第86页
  4. 小结第86-88页
第三部分 研究讨论与结论第88-101页
 Ⅰ. 研究讨论第88-97页
  1. 研究的理论依据第88-89页
  2. 研究的治疗原则第89-90页
  3. 研究的中药基本方药物组成与意义第90-92页
  4. 西医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丙型病毒的临床应用第92-93页
  5. 研究的疗效分析第93-97页
   ·临床综合疗效评价第93-94页
   ·症候疗效的评价第94-95页
   ·肝功能指标的评价第95-96页
   ·病毒定量指标的评价第96-97页
 Ⅱ. 研究的结论第97-98页
 III. 研究的存在问题与展望第98-99页
 Ⅳ. 创新点第99-100页
 参考文献第100-101页
附录第101-108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8-109页
致谢第109-110页
简介第110页

论文共11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探索热毒宁注射液治疗URTI的作用机制
下一篇:间伐对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