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居住建筑论文

北京市SOHO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设计探索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3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3-19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3-16页
     ·SOHO建筑的产生及发展第13-14页
     ·SOHO建筑在国内的存在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·研究目标与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标第17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·研究框架图第18-19页
第二章 SOHO建筑的产生机制第19-29页
   ·SOHO概念的基本内涵第19-20页
     ·Small office,Home office(小型办公,居家办公)第19页
     ·South of Houston street(休斯顿街区南部)第19-20页
   ·SOHO概念产生的背景第20-22页
     ·科技发展层面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经济发展层面第21页
     ·人的心理需求层面第21-22页
   ·SOHO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分析第22-27页
     ·SOHO生活方式分析第22-25页
     ·SOHO居住模式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·SOHO群体的需求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·智能化需求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可变性需求第28页
     ·多样化需求第28页
     ·交往的需求第28-29页
第三章 简约空间的早期SOHO建筑(2000-2003)第29-43页
   ·倾向于CBD的区位特征第30-33页
     ·宏观下的SOHO住区选址第30页
     ·CBD导向下的SOHO区位第30-33页
   ·人性化的住区空间第33-36页
     ·开放式的社区街道第33-35页
     ·集合化的建筑单体第35-36页
   ·层次化的空间设计第36-40页
     ·城市化的空间设计第36-38页
     ·立体化的共享空间第38-39页
     ·人性化的屋顶花园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多层次的室外空间第40页
   ·立体化的交通流线第40-43页
第四章 多元化空间的中期SOHO建筑(2003—2010)第43-51页
   ·集中式的区位分布第43-44页
   ·肌理视觉特征的立面设计第44-48页
     ·对比构成下的尚都立面第44-46页
     ·变异构成下的朝外立面第46-47页
     ·近似构成下的光华路立面第47-48页
   ·混合化的功能布局第48-50页
   ·小结第50-51页
第五章 流动空间的晚期SOHO建筑(2010-2012年)第51-65页
   ·分散式的区位分布第51页
   ·融为一体的功能布局第51-54页
   ·开放式的街道空间第54-55页
   ·庭院式的流动空间第55-59页
     ·传统院落下的群体构成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动态围合的新院落空间第57-59页
   ·景观化的负建筑第59-63页
     ·隈研吾的负建筑理论第60-61页
     ·负建筑下的三里屯SOHO第61-63页
   ·小结第63-65页
第六章 SOHO建筑的发展对当代住区空间的启示第65-83页
   ·北京市SOHO模式发展历程总结第65-70页
     ·已趋于商业化的“SOHO建筑”第65-66页
     ·SOHO套型的设计探索第66-70页
     ·值得借鉴的SOHO建筑第70页
   ·SOHO建筑与住宅的共同原则第70-75页
     ·功能空间的适应性和可变性原则第70-72页
     ·空间利用的高效性原则第72页
     ·空间形象的个性化原则第72-75页
   ·当代城市高层住宅院落空间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第75-77页
     ·当代城市高层住宅院落空间的现实性第76页
     ·院落空间对于城市高层住宅的可行性第76-77页
   ·院落空间原型对当代高层住区的启示第77-81页
     ·能够保证私密性的空间第78页
     ·住宅的交往空间与交通的结合第78-79页
     ·套型内的院落第79-80页
     ·多层次共享空间的营造第80-81页
   ·SOHO建筑的发展趋势第81-83页
参考文献第83-85页
作者简介第85页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-87页
致谢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沈抚新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
下一篇:增设翼墙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