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祖国传统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 | 第11-15页 |
1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历史沿革 | 第11-12页 |
2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| 第12-13页 |
3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| 第13-15页 |
·内治法 | 第13页 |
·针灸疗法 | 第13-14页 |
·推拿、牵引疗法 | 第14-15页 |
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 | 第15-26页 |
1 脊髓型颈椎病的定义 | 第15页 |
2 发病原因 | 第15-17页 |
·颈椎问盘退行性改变 | 第15页 |
·先天性颈椎管狭窄 | 第15-17页 |
·慢性损伤 | 第17页 |
3 发病机理 | 第17-18页 |
·脊髓机械压迫学说 | 第17页 |
·脊髓缺血学说 | 第17-18页 |
4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| 第18页 |
5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| 第18-19页 |
6 脊髓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| 第19-26页 |
·保守治疗 | 第19-20页 |
·手术治疗 | 第20-26页 |
·手术时机与手术适应症 | 第20-21页 |
·手术方案的选择 | 第21-26页 |
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6-36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26-27页 |
·资料来源 | 第26页 |
·一般资料 | 第26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26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26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26页 |
·试验病例的终止 | 第26-27页 |
2 数据及数据采集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一般资料的数据 | 第27页 |
·影像学相关数据 | 第27-28页 |
·疗效的评定方法 | 第28页 |
3 统计学方法 | 第28页 |
4 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 | 第28-36页 |
·一般资料的分析 | 第28-31页 |
·术前颈椎生理曲度与术后好转率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·术前颈椎生理曲度与术后脊髓漂移度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·术后脊髓漂移度与术后好转率之间的关系 | 第33-34页 |
·不同组间的术后最大脊髓漂移度的关系 | 第34页 |
·不同节段与脊髓漂移度的关系 | 第34页 |
·手术前后JOA评分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·手术节段数与脊髓漂移度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第四部分 讨论 | 第36-40页 |
1 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入路的选择 | 第36页 |
2 一般资料与术后脊髓漂移度、好转率 | 第36页 |
3 术前颈椎的生理弧度(前凸角度)与术后脊髓漂移度 | 第36-37页 |
4 术后好转率(脊髓功能改善程度)的影响因素 | 第37-38页 |
5 结论 | 第38页 |
6 存在问题与展望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5页 |
附表 | 第45-4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