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河油田含酸稠油超声波脱水工艺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·本文研究的内容 | 第9-10页 |
·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0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0-11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及破乳方法 | 第12-20页 |
·原油破乳脱水的必要性 | 第12-13页 |
·原油乳状液及影响因素 | 第13-15页 |
·乳状液的类型 | 第13页 |
·乳状液的生成条件 | 第13页 |
·原油乳状液的生成 | 第13-14页 |
·原油乳化剂 | 第14页 |
·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| 第14-15页 |
·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 | 第15-20页 |
·微生物破乳法 | 第15-16页 |
·化学破乳法 | 第16-17页 |
·物理破乳法 | 第17-20页 |
第3章 超声波破乳脱水技术进展 | 第20-32页 |
·国内外超声波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0-24页 |
·国外超声波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·国内超声波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·超声波脱水装置的研制进展 | 第24-27页 |
·我国超声波脱水技术应用现状 | 第27-32页 |
第4章 超声波脱水机理及影响因素 | 第32-36页 |
·超声波的基本特性 | 第32-33页 |
·超声波的定义 | 第32页 |
·超声波的波长、波速、频率 | 第32-33页 |
·超声波的传播速度 | 第33页 |
·超声波的特点 | 第33页 |
·超声波对介质的作用机理 | 第33-34页 |
·超声波破乳脱水的机理 | 第34页 |
·影响超声波破乳的因素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超声波破乳脱水室内实验 | 第36-48页 |
·实验背景 | 第36-37页 |
·含酸稠油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老化污油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37页 |
·酸化稠油超声波脱水参数初步筛选实验 | 第37-41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8页 |
·实验内容 | 第38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38页 |
·实验数据 | 第38-40页 |
·实验小结 | 第40-41页 |
·酸化稠油超声波脱水参数优选实验 | 第41-45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1页 |
·实验内容 | 第41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41-42页 |
·实验数据 | 第42-45页 |
·实验小结 | 第45页 |
·老化污油超声波脱水实验 | 第45-48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5页 |
·实验内容 | 第45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45-46页 |
·实验数据 | 第46-47页 |
·实验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6章 超声波脱水现场实验 | 第48-54页 |
·现状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生产现状 | 第48页 |
·基本物性 | 第48-49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49-50页 |
·超声波脱水方案 | 第50-52页 |
·技术指标 | 第50页 |
·超声波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| 第50-51页 |
·技术方案 | 第51-52页 |
·效果评价 | 第52-54页 |
·评价内容 | 第52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52-54页 |
第7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54-55页 |
·结论 | 第54页 |
·建议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