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9页 |
·课题的相关概念 | 第7-10页 |
·社会性网络服务(SNS) | 第7页 |
·移动终端及其交互特点 | 第7-8页 |
·面向移动终端的社交型 APP | 第8-9页 |
·“六度分隔理论”及“Follow 与好友机制” | 第9-10页 |
·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| 第10-14页 |
·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——“SoLoMo”4 | 第10-11页 |
·移动 App 的社会化浪潮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移动社交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| 第14页 |
·理论及实际意义 | 第14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与理论 | 第14-17页 |
·定性研究用于设计分析 | 第14-15页 |
·目标导向设计 | 第15-17页 |
·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7页 |
·论文的框架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移动社交型 App 设计典型案例—“人人 Android” | 第19-35页 |
·移动社交型 App 及国内典型代表—“人人 Android” | 第19-22页 |
·移动社交型 App 及其优势 | 第19-21页 |
·人人网与“人人 Android” | 第21-22页 |
·“人人 Android”的功能设计探讨 | 第22-23页 |
·功能架构整体评价 | 第22页 |
·功能设计细节走查 | 第22-23页 |
·产品功能设计小结 | 第23页 |
·“人人 Android”的交互设计研究 | 第23-27页 |
·加载效率测试 | 第23-24页 |
·服务易用性走查 | 第24-25页 |
·操作易用性走查 | 第25-26页 |
·交互逻辑性研究 | 第26-27页 |
·交互设计小结 | 第27页 |
·“人人 Android”的视觉设计分析 | 第27-30页 |
·页面布局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图文搭配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色彩设计分析 | 第29页 |
·信息传达性分析 | 第29页 |
·视觉设计小结 | 第29-30页 |
·案例分析结论 | 第30-35页 |
·发现移动社交型 App 交互设计问题 | 第30-33页 |
·解决方案的提出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移动社交型 App 人物角色模型构建 | 第35-49页 |
·作为设计工具的人物角色模型 | 第35-37页 |
·人物角色及其优势 | 第35-36页 |
·人物角色通过研究得出 | 第36-37页 |
·人物角色必须有目标 | 第37页 |
·构建国内移动社交型 App 人物角色模型 | 第37-49页 |
·找出和确定 App 用户行为的变量 | 第37-41页 |
·受访用户与行为变量对应 | 第41-42页 |
·App 用户显著行为模式的识别 | 第42页 |
·用户综合目标和相互关系 | 第42-44页 |
·查看重复度和完整性 | 第44页 |
·展开目标用户行为的叙述 | 第44-45页 |
·确定 App 用户人物角色模型 | 第45-49页 |
第四章 移动社交型 App 情境剧本与用户需求定义 | 第49-58页 |
·作为设计工具的情境剧本 | 第49-50页 |
·设计中的情境剧本 | 第49页 |
·情境剧本中使用人物角色 | 第49页 |
·不同类型的情境剧本案例 | 第49-50页 |
·使用人物角色和情境剧本定义移动社交型 App 用户需求 | 第50-57页 |
·发现问题和 App 设计预期效果 | 第50-52页 |
·思维发散与头脑风暴 | 第52-53页 |
·分析 App 人物角色的期望 | 第53-54页 |
·构造 App 使用情境剧本案例 | 第54-55页 |
·定义 App 人物角色需求及需求层次模型 | 第55-57页 |
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目标需求引导下的移动社交型 App 交互框架 | 第58-66页 |
·从用户需求到 App 交互框架 | 第58页 |
·App 交互框架设计实践 | 第58-66页 |
·确定功能元素和层级 | 第58-60页 |
·明确具体功能操作逻辑 | 第60-61页 |
·勾画功能操作的交互框架 | 第61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66-67页 |
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67-68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67页 |
·未来移动社交 App 的设计展望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附录1:网络调查问卷 | 第74-75页 |
附录2:深入访谈脚本 | 第75-76页 |
附录3: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实践活动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