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5页 |
中文文摘 | 第5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1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一、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二、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7-18页 |
一、 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二、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8-21页 |
一、 主要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二、 存在的不足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研究“中等收入陷阱”与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7页 |
第一节 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理论依据 | 第21-22页 |
一、 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内涵 | 第21页 |
二、 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理论依据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收入分配理论 | 第22-25页 |
一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收入分配理论 | 第22-25页 |
二、 西方主流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| 第25页 |
第三节 研究收入分配与“中等收入陷阱”关系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7页 |
一、 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 | 第25-26页 |
二、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中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| 第27-35页 |
第一节 中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主要制约因素 | 第27-31页 |
一、 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 | 第27-29页 |
二、 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弱 | 第29-30页 |
三、 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中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有利条件 | 第31-35页 |
一、 经济优势 | 第31-33页 |
二、 政治优势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中国收入分配与“中等收入陷阱”关系的实证分析 | 第35-43页 |
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构建 | 第35-36页 |
一、 变量的选取 | 第35-36页 |
二、 模型的构建 | 第36页 |
第二节 实证分析 | 第36-41页 |
一、 平稳性检验 | 第36-37页 |
二、 协整检验 | 第37-39页 |
三、 误差修正模型 | 第39-40页 |
四、 Granger因果检验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结论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跨越“中等收入分配”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| 第43-51页 |
第一节 日本和韩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成功经验 | 第43-48页 |
一、 日本和韩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43-44页 |
二、 日本和韩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政策措施 | 第44-48页 |
第二节 拉美国家陷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失败教训 | 第48-51页 |
一、 拉美国家落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表现及其特征 | 第48-49页 |
二、 拉美国家落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主要原因 | 第49-51页 |
第五章 中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政策建议 | 第51-59页 |
第一节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,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| 第51-53页 |
一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规范市场秩序 | 第51页 |
二、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| 第51-52页 |
三、 健全民主机制,提高政治体制制度化水平 | 第52页 |
四、 大力发展教育,提高劳动者素质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,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| 第53-55页 |
一、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| 第53-54页 |
二、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、提升城镇化质量 | 第54页 |
三、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,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| 第54-55页 |
第三节 破除行政垄断,推动公平分配 | 第55-56页 |
一、 强化《反垄断法》的基础地位,加快行业法律法规建设 | 第55页 |
二、 打破行业行政壁全,转变政府职能 | 第55-56页 |
三、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| 第56页 |
第四节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,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| 第56-59页 |
一、 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| 第57页 |
二、 完善财政税收制度,调节收入再分配 | 第57-58页 |
三、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,加大再分配支出力度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9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