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一、导论 | 第9-19页 |
(一)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 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2.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 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
1. 国外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2. 国内的相关研究 | 第12-18页 |
3. 小结和思考 | 第18-19页 |
二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| 第19-23页 |
(一) 概念界定 | 第19页 |
1. 概念的界定 | 第19页 |
2. 概念的理解 | 第19页 |
(二)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 研究设计 | 第21页 |
2. 访谈对象的选择 | 第21页 |
3. 收集资料的方法 | 第21页 |
4. 分析资料的方法 | 第21-22页 |
(四) 调查地概况 | 第22-23页 |
三、留守老人的养老状况 | 第23-41页 |
(一) 经济供养 | 第23-29页 |
1. 经济来源 | 第23-25页 |
2. 经济收支状况 | 第25-29页 |
(二) 健康及生活照料 | 第29-32页 |
1. 身体状况较好 | 第29页 |
2. 身体状况一般 | 第29-30页 |
3. 身体状况较差 | 第30-32页 |
(三) 劳动负担 | 第32-35页 |
1. 劳动负担较轻 | 第32-33页 |
2. 劳动负担一般 | 第33页 |
3. 劳动负担较重 | 第33-35页 |
(四) 精神慰藉 | 第35-41页 |
1. 子女回家探望次数、打电话问候的频率与精神慰藉 | 第35-37页 |
2. 子女的孝顺情况与精神慰藉 | 第37-39页 |
3. 娱乐活动与精神慰藉 | 第39-41页 |
四、结论及讨论 | 第41-48页 |
(一) 研究结论 | 第41-45页 |
1. 调查地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处于较低水平 | 第41-42页 |
2. 调查地的主要养老模式为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 | 第42页 |
3. 家庭养老不足以支撑留守老人的养老 | 第42-43页 |
4. 社区与社会养老发展滞后 | 第43-45页 |
(二) 启示 | 第45-47页 |
1. 留守老人要立足自身、未雨绸缪,积极谋划自我养老 | 第45页 |
2. 转变"养儿防老"的传统观点,充分发挥女儿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 | 第45-46页 |
3. 适时引导社会舆论,重塑乡村"孝"文化,充分发挥家庭养老作用 | 第46页 |
4. 整合资源,利用社区养老服务平台,发展集体养老 | 第46页 |
5.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,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| 第46-47页 |
(三) 本研究的局限性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附录1:访谈提纲 | 第51-52页 |
附录2: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