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目的意义 | 第9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9-12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2页 |
| ·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| 2 哈尔滨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的历史渊源 | 第13-20页 |
| ·折衷主义风格对哈尔滨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| ·以模仿巴洛克式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| ·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对巴洛克建筑元素的借鉴 | 第14页 |
| ·中国传统建筑对哈尔滨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的影响 | 第14-16页 |
| ·装饰构件图案 | 第14-15页 |
| ·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 | 第15-16页 |
| ·新艺术运动风格对哈尔滨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·装饰符号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| ·俄式建筑风格对哈尔滨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| ·哈尔滨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的形成及定位 | 第18-1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| 3 哈尔滨道外区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的空间布局 | 第20-30页 |
| ·建筑的平面布局 | 第20-24页 |
| ·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 | 第20-21页 |
| ·建筑群体组合的平面布局 | 第21-24页 |
| ·建筑的空间分析 | 第24-28页 |
| ·室内空间 | 第24-25页 |
| ·外廊空间 | 第25页 |
| ·庭院空间 | 第25-27页 |
| ·街道空间 | 第27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| 4 哈尔滨道外区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的结构、材料及色彩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·建筑结构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哈尔滨近代建筑结构分析 | 第30页 |
| ·哈尔滨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结构形式的形成 | 第30-31页 |
| ·建筑外立面材料分析 | 第31页 |
| ·建筑外立面色彩分析 | 第31页 |
| ·建筑内部色彩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5 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建筑细部构成和装饰 | 第33-55页 |
| ·女儿墙 | 第33-34页 |
| ·女儿墙的设计定位 | 第33页 |
| ·女儿墙特点分类总结 | 第33-34页 |
| ·挑台 | 第34-35页 |
| ·楼身 | 第35-39页 |
| ·檐壁、托檐石和匾额 | 第35-38页 |
| ·柱式 | 第38-39页 |
| ·屋顶 | 第39-40页 |
| ·双坡屋顶 | 第39-40页 |
| ·单坡屋顶 | 第40页 |
| ·门和门洞 | 第40-42页 |
| ·窗 | 第42页 |
| ·庭院内部装饰 | 第42-54页 |
| ·楼梯 | 第42-44页 |
| ·栏杆 | 第44-47页 |
| ·外廊廊柱 | 第47-48页 |
| ·檐口 | 第48-49页 |
| ·挂落楣子 | 第49-51页 |
| ·雀替 | 第51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8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