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4-17页 |
2 生态补偿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7-22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9页 |
·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的含义 | 第17-18页 |
·生态补偿的含义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·外部性理论 | 第19页 |
·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| 第19-21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3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对本区域影响分析 | 第22-31页 |
·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概况 | 第22-23页 |
·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2页 |
·自然资源概况 | 第22页 |
·生态资源概况 | 第22-23页 |
·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·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目标 | 第24-25页 |
·生态功能区建设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| 第25-29页 |
·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对功能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对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分析 | 第29页 |
·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4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| 第31-36页 |
·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补偿概况 | 第31-32页 |
·生态补偿概况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目前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| 第33-34页 |
·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补偿体系 | 第34页 |
·生态补偿的资金渠道单一 | 第34页 |
·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| 第34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5 国内外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| 第36-41页 |
·国外生态补偿的做法 | 第36-37页 |
·哥斯达黎加森林生态补偿做法 | 第36页 |
·欧盟森林生态补偿做法 | 第36页 |
·日本森林生态补偿做法 | 第36-37页 |
·美国农业生态补偿做法 | 第37页 |
·国内生态补偿经验 | 第37-38页 |
·云南省腾冲县森林碳汇项目 | 第37-38页 |
·北京市水源地生态补偿 | 第38页 |
·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生态补偿 | 第38页 |
·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启示 | 第38-39页 |
·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| 第38-39页 |
·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 | 第39页 |
·建立多样化的资金募集渠道 | 第39页 |
·多种补偿方式综合运用 | 第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6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框架设计 | 第41-47页 |
·生态补偿的指导思想 | 第41页 |
·生态补偿的原则 | 第41页 |
·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 | 第41-42页 |
·生态补偿方式设计 | 第42-43页 |
·对生态环境的贡献者进行补偿 | 第42页 |
·对受影响的职工和居民进行适当补偿 | 第42-43页 |
·对地方政府进行补偿 | 第43页 |
·生态补偿标准设计 | 第43-44页 |
·对森林资源建设者的补偿标准设计 | 第43-44页 |
·对撤并林场搬迁的补偿标准设计 | 第44页 |
·对地方政府补偿标准的设计 | 第44页 |
·生态补偿时限设计 | 第44-45页 |
·生态补偿的效果评价机制 | 第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7 推进黑龙江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保障措施 | 第47-51页 |
·完善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建设 | 第47页 |
·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募集和管理 | 第47-49页 |
·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| 第47-48页 |
·完善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制度 | 第48-49页 |
·完善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 | 第49页 |
·加强生态补偿宣传教育 | 第49页 |
·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| 第49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