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吸收与发展——西方荒诞文学与中国新时期的荒诞小说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怪才与奇文——莫言及其创作概述 | 第13-18页 |
第一节 莫言其人其事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莫言的荒诞小说创作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怪人与凡人——莫言小说中的荒诞人物 | 第18-26页 |
第一节 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| 第18-23页 |
1、怪异的人物形象 | 第18-22页 |
2、平凡的人物形象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莫言小说中的人物语言 | 第23-26页 |
1、日常口语和民间俗语的大量运用 | 第23-24页 |
2、人物的荒诞自述与对话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怪事与奇闻——莫言小说中的荒诞情节 | 第26-38页 |
第一节 复仇情节的多次上演 | 第26-28页 |
1、复仇过程中的荒诞因素 | 第26-27页 |
2、复仇情节多次上演的原因探究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乡土情结与民间信仰 | 第28-31页 |
1、民间信仰中的荒诞因素 | 第28-30页 |
2、高密东北乡的真实与虚构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对暴力与丑陋的极端描写 | 第31-35页 |
1、暴力之下的荒诞 | 第32-34页 |
2、丑陋背后的荒诞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对物欲的无限追求 | 第35-38页 |
1、对美食的强烈欲望——对食物的变态崇拜 | 第35-36页 |
2、对美色的欲望——乱伦与通奸情节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酒肉与红色——莫言小说中的荒诞意象 | 第38-44页 |
第一节 英雄豪气与物欲象征——莫言小说中的“酒”意象 | 第38-39页 |
1、《红高粱家族》中的“酒”意象 | 第38-39页 |
2、《酒国》中的“酒”意象 | 第39页 |
第二节 权力腐败与肉欲享受——莫言小说中的“肉”意象 | 第39-41页 |
1、《酒国》中的“肉”意象 | 第40页 |
2、《四十一炮》中的“肉”意象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生命活力与邪恶丑陋——莫言小说中的“红色”意象 | 第41-44页 |
1、《红高粱家族》中的“红色”意象 | 第41-42页 |
2、《透明的红萝卜》中的“红色”意象 | 第42页 |
3、《红蝗》中的“红色”意象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复调与狂欢——莫言小说中的荒诞叙事策略 | 第44-57页 |
第一节 “讲故事”与“书信体”——莫言小说中的两种叙事模式 | 第44-48页 |
1、“讲故事”的叙事模式 | 第44-47页 |
2、“书信体”的叙事模式 | 第47-48页 |
第二节 孩童视角——莫言小说中的一种叙事视角 | 第48-51页 |
1、孩童视角的叙事荒诞性 | 第49-50页 |
2、孩童视角的叙事隐喻性 | 第50页 |
3、孩童视角的叙事方便性 | 第50-51页 |
第三节 打乱与重组——莫言小说的叙事时间 | 第51-53页 |
1、叙事时间的刻意打乱与精妙重组 | 第51-52页 |
2、历时叙述与共时叙述的完美结合 | 第52-53页 |
第四节 夸张与狂欢——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 | 第53-57页 |
1、真实情境的夸张与变异 | 第53-54页 |
2、狂欢化的叙事语言 | 第54-57页 |
结语 真实与虚构——莫言的荒诞叙事与当代文学创作 | 第57-59页 |
1、莫言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 | 第57页 |
2、莫言的荒诞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与贡献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