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2-1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6页 |
·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·对已有文献研究的评述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理论阐释 | 第19-25页 |
·政策性农业保险概念 | 第19-21页 |
·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·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·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区别 | 第21页 |
·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·农业保护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福利经济学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公共物品理论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| 第25-28页 |
·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回顾 | 第25-27页 |
·早期发展阶段(1950-1993 年) | 第25-26页 |
·制度缺失阶段(1994 至 2003) | 第26页 |
·重新起航(2004 至今) | 第26-27页 |
·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总结 | 第27-28页 |
·国家政策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| 第27页 |
·不断健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体系 | 第27页 |
·政府支持对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尤为重要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杨凌示范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| 第28-41页 |
·杨凌示范区概况 | 第28-30页 |
·杨凌示范区自然概况 | 第28页 |
·杨凌示范区经济发展概况 | 第28-29页 |
·杨凌示范区农业发展概况 | 第29-30页 |
·杨凌示范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| 第30-33页 |
·中央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承保情况 | 第30-31页 |
·地方政策性奶牛保险承保情况 | 第31页 |
·设施蔬菜大棚“银保富”保险承保情况 | 第31-32页 |
·建立农业保险创新试验区 | 第32-33页 |
·杨凌示范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| 第33-41页 |
·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行为 | 第33-36页 |
·保险公司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供给行为 | 第36-37页 |
·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行为 | 第37-38页 |
·相关行为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8-41页 |
第五章 杨凌示范区政策性农业保险“银保富”案例分析 | 第41-53页 |
·“银保富”的产生 | 第41-42页 |
·“银保富”的制度建设 | 第42-43页 |
·指导思想 | 第42页 |
·基本原则 | 第42-43页 |
·总体目标 | 第43页 |
·“银保富”的实施 | 第43-49页 |
·实施部门 | 第43页 |
·实施流程 | 第43-45页 |
·实施内容 | 第45-49页 |
·“银保富”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| 第49-53页 |
·“银保富”取得的成效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“银保富”存在问题分析 | 第50-53页 |
第六章 促进杨凌示范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| 第53-57页 |
·针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建议 | 第53-55页 |
·推动保险公司网络建设,拓展农户购买保险渠道 | 第53页 |
·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体系,完善农业保险服务和管理体系 | 第53-54页 |
·加强农业保险人才队伍的培养 | 第54页 |
·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社会各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知度 | 第54-55页 |
·针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| 第55-57页 |
·各级主体积极参与,建立长效协调机制 | 第55页 |
·成立提供公共基础信息的第三方公益组织 | 第55页 |
·明确农业保险监管主体和相关责任 | 第55-56页 |
·探索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制度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