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·油菜黄籽性状的研究进展 | 第11-21页 |
·发展黄籽油菜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黄籽油菜的发现和分布 | 第12页 |
·黄籽油菜的性状特点 | 第12页 |
·黄籽油菜的品质特点 | 第12-13页 |
·油菜黄籽性状的遗传 | 第13-15页 |
·油菜黄籽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基因定位 | 第15-17页 |
·陕北黄芥黄籽性状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油菜的比较基因组研究 | 第18-20页 |
·IP (Intron Polymorphism)标记的开发 | 第20-21页 |
·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研究进展 | 第21页 |
·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作用 | 第21页 |
·油菜白花性状的研究 | 第21页 |
·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3页 |
·陕北黄芥黄籽基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甘蓝型油菜花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陕北黄芥黄籽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23-33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3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3-27页 |
·差异片段的回收及再扩增 | 第23页 |
·差异片段的克隆及测序 | 第23-24页 |
·标记位点与拟南芥同源位点的共线性分析 | 第24页 |
·DNA 提取 | 第24页 |
·SSR 标记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AFLP 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连锁分析 | 第26页 |
·EA02MC08 标记侧翼序列的延长及与白菜 A 基因组序列比对 | 第26页 |
·IP 标记的开发 | 第26-2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1页 |
·分子标记与拟南芥同源性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F2群体交换单株的筛选 | 第28-29页 |
·根据拟南芥的基因组信息开发 IP 标记 | 第29-30页 |
·EA02MC08 的侧翼序列的延长 | 第30页 |
·根据白菜 A 基因组的 BAC 克隆开发标记 | 第30-31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及定位 | 第33-38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3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3-34页 |
·DNA 的提取及白花和黄花池的构建 | 第33页 |
·SSR 分析 | 第33页 |
·AFLP 分析 | 第33页 |
·连锁分析 | 第33页 |
·标记位点与拟南芥同源性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分析 | 第34页 |
·白花基因分子标记 | 第34-35页 |
·白花基因分子标记连锁分析 | 第35页 |
·分子标记与拟南芥同源性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36-38页 |
全文结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