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·重金属废水的污染及危害 | 第12-13页 |
| ·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 | 第13-18页 |
| ·中和沉淀 | 第13-14页 |
| ·硫化物沉淀 | 第14页 |
| ·铁氧化沉淀法 | 第14-15页 |
| ·电化学法 | 第15页 |
| ·光催化法 | 第15页 |
| ·高分子重金属螯合剂法 | 第15-16页 |
| ·膜分离法 | 第16-17页 |
| ·物理吸附法 | 第17页 |
| ·生物法 | 第17-18页 |
| ·改性淀粉螯合剂在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8-22页 |
| ·胺基淀粉 | 第18-19页 |
| ·羧甲基淀粉 | 第19-20页 |
| ·淀粉黄原酸酯 | 第20页 |
| ·丙烯酰胺改性淀粉 | 第20-21页 |
| ·两性淀粉 | 第21页 |
| 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改性淀粉 | 第21-22页 |
| ·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改性木薯淀粉重金属螯合剂的合成 | 第24-42页 |
| ·仪器与药品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| ·主要药品试剂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原理 | 第2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接枝淀粉的合成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产物的提纯 | 第26页 |
| ·改性木薯淀粉重金属螯合剂的合成方法 | 第26页 |
| ·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接枝率的测定和接枝效率的测定 | 第26页 |
| ·环氧值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·总氮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| ·Cu~(2+)浓度的测定 | 第28页 |
| ·产物螯合吸附容量的测定 | 第28页 |
| ·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(FT-IR)和X—射线衍射 | 第2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7页 |
| ·反应条件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| 第28-34页 |
| ·各反应因素对胺化反应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| ·产物的红外光谱(FT-IR)分析和X-衍射射线分析(XRD)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·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产物的X-衍射射线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| 第三章 改性木薯淀粉重金属螯合剂对重金属的应用 | 第42-55页 |
| ·溶液的配置 | 第42页 |
| ·重金属离子标准溶液的配置 | 第42页 |
| ·酸碱溶液的配置 | 第42页 |
| ·吸附重金属实验 | 第42-43页 |
| ·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操作方法 | 第42页 |
| ·重金属离子浓度分析 | 第42页 |
| ·吸附动力学 | 第42-43页 |
| ·等温吸附 | 第43页 |
| ·螯合剂螯合重金属产物的耐酸碱溶出特性操作 | 第43页 |
| ·重金属螯合物的能谱分析 | 第43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3-54页 |
| ·改性木薯淀粉重金属螯合剂考察pH对重金属离子Cu(Ⅱ)、Fe(Ⅲ)和Cr(Ⅵ)的吸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吸附动力学 | 第45-47页 |
| ·等温吸附模型 | 第47-49页 |
| ·改性木薯淀粉螯合剂对混合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比较研究 | 第49-50页 |
| ·改性木薯淀粉螯合剂螯合重金属沉淀产物的酸碱溶出特性研究 | 第50-51页 |
| ·改性木薯淀粉螯合剂螯合机理的探讨 | 第51-54页 |
| ·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55-57页 |
| ·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56页 |
| ·建议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