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临床研究 | 第10-23页 |
一、 资料与方法 | 第10-14页 |
(一) 诊断标准 | 第10-11页 |
(二) 纳入和排除标准 | 第11-12页 |
(三) 临床资料 | 第12页 |
(四) 治疗方案 | 第12-13页 |
(五) 观察指标 | 第13页 |
(六) 疗效评定标准 | 第13-14页 |
(七) 统计学方法 | 第14页 |
二、 临床治疗分析 | 第14-17页 |
(一) 两组患者性别、年龄分布比较 | 第14页 |
(二)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| 第14页 |
(三)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| 第14-15页 |
(四)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指标比较 | 第15-16页 |
(五) 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( x±s)比较 | 第16页 |
(六) 两组患者受累关节比较 | 第16页 |
(七) 两组患者自述疼痛 VAS 评分 | 第16页 |
(八) 两组治疗前关节功能分级比较 | 第16-17页 |
三、 结果分析 | 第17-21页 |
(一) 症状体征积分与血尿酸水平比较 | 第17-18页 |
(二) 治疗后症状体征指标比较 | 第18页 |
(三) 两组疼痛 VAS 评分比较 | 第18-19页 |
(四) 关节功能分级比较 | 第19页 |
(五)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| 第19-20页 |
(六) 副反应率比较 | 第20页 |
(七) 复发情况比较 | 第20-21页 |
四、 研究结论 | 第21-23页 |
讨论 | 第23-42页 |
一、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| 第23-26页 |
(一) 病因 | 第23-24页 |
(二) 治疗 | 第24-26页 |
二、 祖国医学对痛风的相关认识 | 第26-28页 |
三、 病因病机讨论 | 第28-31页 |
(一) 浊毒内生 | 第28-29页 |
(二) 急性期病因病机 | 第29-30页 |
(三) 间歇期病因病机 | 第30-31页 |
四、 治则治法探讨 | 第31页 |
(一) 祛毒为本 | 第31页 |
(二) 急性期治则治法 | 第31页 |
(三) 缓解期治则治法 | 第31页 |
五、 方药分析 | 第31-33页 |
(一) 君药-酒大黄 | 第31-32页 |
(二) 臣药-土茯苓、虎杖、萆薢 | 第32页 |
(三) 佐药-水蛭、苍术、秦艽、大青叶、防风、白芍 | 第32-33页 |
(四) 使药-生甘草 | 第33页 |
六、 现代药理研究 | 第33-36页 |
七、 临床体会 | 第36-41页 |
(一) 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与高尿酸血症 | 第36-37页 |
(二) “毒”贯穿疾病的始终 | 第37页 |
(三) 体质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(四) 久病入络 | 第38-39页 |
(五) 剂型的选择 | 第39页 |
(六) 抗复发治疗 | 第39-40页 |
(七) 治未病思想 | 第40-41页 |
(八) 健康教育 | 第41页 |
八、 问题与展望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7页 |
综述 | 第47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发表论文 | 第58-61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1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