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4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20页 |
| ·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| ·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| 第14页 |
| ·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手段 | 第14-15页 |
| ·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| ·斑马鱼金属硫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| ·金属硫蛋白 | 第16页 |
| ·斑马鱼金属硫蛋白基因启动子 | 第16-17页 |
| ·斑马鱼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| ·转基因斑马鱼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| 第18页 |
| ·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方案与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重组质粒 PEGFP-ZMT 的构建 | 第20-28页 |
| ·材料 | 第20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20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0页 |
| ·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·斑马鱼金属硫蛋白基因启动子(zMT)的扩增 | 第20-21页 |
| ·真核表达载体 pEGFP-N3 和 zMT 序列的双酶切 | 第21-22页 |
| ·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转化 | 第22-23页 |
| ·阳性克隆筛选和重组质粒的验证 | 第23-24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4-28页 |
| ·zMT 启动子的克隆 | 第24-26页 |
| ·质粒载体 pEGFP-N3 双酶切反应 | 第26页 |
| ·阳性克隆筛选验证 | 第26-28页 |
| 第三章 显微注射及转基因斑马鱼的验证 | 第28-38页 |
| ·材料 | 第28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28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8页 |
| ·方法 | 第28-31页 |
| ·显微注射 | 第28-29页 |
| ·转基因斑马鱼的验证 | 第29-31页 |
| ·结果 | 第31-34页 |
| ·pMT-Tü转基因鱼外源基因的表达 | 第31-33页 |
| ·PCR 验证 pEGFP-zMT 在斑马鱼基因组中的整合情况 | 第33页 |
| ·RT-PCR 验证转基因斑马鱼体内 GFP mRNA 的表达 | 第33-34页 |
| ·讨论 | 第34-38页 |
| ·显微注射技术在转基因斑马鱼的研究中应用 | 第34-35页 |
| ·外源基因的随机整合机制 | 第35-36页 |
| ·转基因斑马鱼体内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苯基硫脲(PTU)的作用机制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章 转基因斑马鱼品系的纯化 | 第38-45页 |
| ·斑马鱼的实验室养殖及种群维系 | 第38-39页 |
| ·材料 | 第38页 |
| ·养殖条件 | 第38页 |
| ·饲养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·转基因斑马鱼品系的纯化 | 第39页 |
| ·转基因斑马鱼品系的纯化方案 | 第39页 |
| ·斑马鱼繁殖育种 | 第39页 |
| ·结果 | 第39-43页 |
| ·成体斑马鱼形态 | 第39-40页 |
| ·pMT-Tü转基因斑马鱼 GFP 表型 | 第40-43页 |
| ·讨论 | 第43-45页 |
| ·斑马鱼鱼房注意事项 | 第43-44页 |
| ·斑马鱼繁殖注意事项 | 第44页 |
| ·近交系的纯化 | 第44页 |
| ·pMT-Tü品系纯化与表型变化 | 第44-45页 |
| 第五章 重金属梯度浓度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 | 第45-49页 |
| ·材料 | 第45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45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45页 |
| ·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重金属浓度梯度的确定 | 第45页 |
| ·重金属浓度梯度处理液的配制 | 第45-46页 |
| ·重金属梯度浓度对胚胎的急性毒性实验 | 第46页 |
| ·结果 | 第46-47页 |
| ·讨论 | 第47-49页 |
| ·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| 第47-48页 |
| ·重金属急性毒性实验中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的选择 | 第48-49页 |
| 第六章 水体重金属诱导 PMT-Tü斑马鱼 GFP 的表达 | 第49-56页 |
| ·材料 | 第49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49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49页 |
| ·方法 | 第49-51页 |
| ·重金属溶液处理转基因斑马鱼 | 第49页 |
| ·荧光定量 PCR 检测 pEGFP-zMT 转基因斑马鱼中 GFP 的表达强度 | 第49-51页 |
| ·结果 | 第51-53页 |
| ·F2 代胚胎(10dpf)重金属处理 6h 后 GFP 表达情况 | 第51-52页 |
| ·F2 代胚胎(10dpf)重金属处理 24h 后 GFP 表达情况 | 第52-53页 |
| ·讨论 | 第53-56页 |
| ·重金属对 mt 启动子的作用机制 | 第53-54页 |
| ·新型多因素生物标记的研究 | 第54-55页 |
| ·胚胎处理时间点的选择 | 第55-56页 |
| 第七章 全文总结 | 第56-58页 |
| ·研究结果 | 第56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56页 |
| ·展望 | 第56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9页 |
| 附录 | 第69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