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·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创新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·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| 第16-23页 |
·网络行为的界定 | 第16-19页 |
·网络行为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·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分类 | 第17页 |
·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 | 第17-19页 |
·网络行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| 第19-20页 |
·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| 第19页 |
·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| 第19-20页 |
·降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| 第20页 |
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| 第20-23页 |
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需要 | 第21页 |
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需要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| 第23-39页 |
·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 | 第23-24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23页 |
·调查对象 | 第23页 |
·调查工具 | 第23-24页 |
·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状况分析 | 第24-30页 |
·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大学生网络需求状况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大学生网络交往状况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的差异分析 | 第30-36页 |
·大学生上网时间的差异分析 | 第30-32页 |
·大学生上网目的的差异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差异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差异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结论 | 第36-39页 |
·大学生对网络的控制力有待加强 | 第37页 |
·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真诚度仍需提高 | 第37页 |
·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| 第37-38页 |
·不同性别、专业、年级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状况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| 第39-46页 |
·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表现 | 第39-41页 |
·网络成瘾 | 第39-40页 |
·情感淡漠 | 第40页 |
·行为失范 | 第40-41页 |
·交往障碍 | 第41页 |
·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因素分析 | 第41-46页 |
·网络环境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社会因素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学校因素的影响 | 第43页 |
·家庭因素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个人因素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,引导大学生健康的网络行为 | 第46-58页 |
·政府立法先行,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| 第46-47页 |
·完善网络制度,健全网络法制体系 | 第46-47页 |
·加强网络管理,净化网络环境 | 第47页 |
·高校全面跟进,做好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工作 | 第47-53页 |
·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建设 | 第47-48页 |
·积极开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| 第48-51页 |
·努力扩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| 第51-52页 |
·切实强化网络平台的监督与管理 | 第52-53页 |
·家庭协调配合,引导子女的网络行为 | 第53-55页 |
·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,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| 第54页 |
·正确看待网络的影响,理智处理子女的网络行为问题 | 第54-55页 |
·大学生自身积极努力,提高正确运用网络的能力 | 第55-58页 |
·增强网络的辨别与选择能力 | 第55-56页 |
·提高网络道德自律的意识 | 第56页 |
·强化网络中自我控制的能力 | 第56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