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1页 |
| 导论 | 第11-19页 |
| 第一章 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地位 | 第19-31页 |
| ·知识分子的内涵 | 第19-25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知识分子的界定 | 第20-23页 |
| ·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界定 | 第23-25页 |
| ·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及体现 | 第25-31页 |
| ·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因素 | 第25-27页 |
| ·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体现 | 第27-31页 |
| 第二章 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| 第31-45页 |
| ·建国初党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 | 第31-34页 |
| ·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| 第31-33页 |
| ·党对知识分子社会属性的初步认识 | 第33-34页 |
| ·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| 第34-41页 |
| ·知识分子是“国家的宝贝” | 第34-35页 |
| ·“团结、教育、改造”的对象 | 第35-38页 |
| ·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” | 第38-41页 |
| ·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特征及其面貌 | 第41-45页 |
| ·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特征 | 第41-42页 |
| ·过渡时期知识分子队伍的新面貌 | 第42-45页 |
| 第三章 全面建设与“文革”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演变 | 第45-63页 |
| ·全面建设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下滑 | 第45-52页 |
| ·反右派与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属性 | 第45-47页 |
| ·为知识分子“脱帽加冕” | 第47-50页 |
| ·重被划归资产阶级 | 第50-52页 |
| ·“文革”十年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空前下降 | 第52-56页 |
| ·知识分子是“革命”和专政的主要对象 | 第52-54页 |
| ·知识分子是“再教育”的对象 | 第54-56页 |
| ·全面建设与“文革”十年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的原因 | 第56-63页 |
| ·对国内外形势以及文化界现状的错误估计 | 第57-59页 |
| ·“皮毛论”的泛用和判定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双重标准 | 第59-60页 |
| ·轻视知识的传统观念影响对其地位和作用的客观评价 | 第60-63页 |
|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与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重新确立和提升 | 第63-89页 |
| ·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重新确立 | 第63-66页 |
| ·推翻“两个估计”,知识分子工作的拨乱反正 | 第63-64页 |
| ·冲破“两个凡是”,为右派摘帽、平反冤假错案 | 第64-65页 |
| ·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地位的重新确立 | 第65-66页 |
| ·新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| 第66-78页 |
| ·新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进一步巩固的依据 | 第67-69页 |
| ·“两个尊重”与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| 第69-78页 |
| ·新形势下我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逐步提升 | 第78-84页 |
| ·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 | 第78-80页 |
| ·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战略提升知识分子社会地位 | 第80-83页 |
| ·“四个尊重”与尊崇知识和知识分子社会风尚的形成 | 第83-84页 |
| ·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变迁之绩效评析 | 第84-89页 |
| ·科技不断进步,经济快速发展 | 第84-86页 |
| ·政府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率不断提升 | 第86页 |
| ·当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| 第86-89页 |
| 第五章 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变迁的特点及启示 | 第89-99页 |
| ·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变迁的特点 | 第89-93页 |
| ·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变迁的启示 | 第93-99页 |
| 结语 | 第99-10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1-103页 |
| 后记 | 第103-10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04-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