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目录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17页 |
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7-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2 土地承载力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8-13页 |
·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| 第8-12页 |
·相关研究的特点及研究发展趋势 | 第12-13页 |
3 研究内容、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6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与手段 | 第1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4 研究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| 第16-17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16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7-25页 |
1 地理位置 | 第17页 |
2 自然环境概况 | 第17-18页 |
·地势地貌 | 第17页 |
·气候特征 | 第17页 |
·水文资源 | 第17-18页 |
·土壤、生物资源 | 第18页 |
·矿产资源 | 第18页 |
3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18-20页 |
·人口与行政区划 | 第18-19页 |
·经济发展水平 | 第19页 |
·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| 第19-20页 |
4 生态环境概况 | 第20页 |
5 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 | 第20-23页 |
·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 | 第20-21页 |
·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目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3页 |
6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概念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9页 |
1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概念 | 第25-26页 |
2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6-28页 |
·土地稀缺性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| 第27页 |
·人地系统理论 | 第27-28页 |
·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 | 第28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9-45页 |
1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9-33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| 第29-30页 |
·评价指标解释 | 第30-33页 |
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3-42页 |
·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| 第33-38页 |
·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 | 第38-42页 |
3 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| 第42-43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福建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| 第45-61页 |
1 福建省土地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 | 第45-49页 |
·评价指数的计算 | 第45-47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2 福建省土地综合承载力区域差异评价 | 第49-59页 |
·指标数据标准化 | 第49-50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0-51页 |
·评价指数的计算 | 第51-52页 |
·福建省土地综合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| 第52-59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障碍因子诊断 | 第61-69页 |
1 土地综合承载力障碍度模型 | 第61页 |
2 福建省各设区市土地综合承载力障碍因子诊断 | 第61-66页 |
·土地综合承载力障碍度 | 第61-63页 |
·分类障碍因子诊断 | 第63-64页 |
·单项指标障碍因子诊断 | 第64-66页 |
3 各设区市障碍因子分析 | 第66-68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措施研究 | 第69-73页 |
1 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遵循的原则 | 第69页 |
2 各类型区提升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措施 | 第69-73页 |
·高承载区 | 第69-70页 |
·中承载区 | 第70-72页 |
·低承载区 | 第72-73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7页 |
1 研究结论 | 第73-75页 |
2 研究展望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7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