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脱氮除磷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与植物联合处理含氮磷废水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目录第9-16页
绪论第16-34页
 一、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研究现状概况第16-19页
   ·水体富营养化第16页
   ·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研究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  ·国外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国内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二、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第19-21页
   ·点源污染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工业污水点源第20页
     ·生活污水点源第20-21页
   ·非点源污染第21页
   ·内源污染第21页
 三、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第21-22页
   ·富营养化对供水、景观、渔业、农业等的危害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富营养化对人体的危害第21页
     ·富营养化影响景观和娱乐第21页
     ·富营养化对渔业和农业的影响第21-22页
   ·富营养化水体的藻类增殖和水生植物生长第22页
     ·有害藻华第22页
     ·水生植物的生长第22页
 四、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对策及修复技术第22-30页
   ·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对策第22-23页
   ·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第23-30页
     ·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第23页
     ·生物修复技术第23-30页
 五、本研究的背景、内容和意义第30-34页
   ·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30-32页
   ·本研究的内容第32-33页
     ·脱氮除磷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第32页
     ·理化因素对脱氮除磷微生物的影响第32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的固定化及与植物联合治理含氮、磷废水第32页
     ·人工浮床的制备及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初步应用第32-33页
   ·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3-34页
第一章 脱氮除磷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第34-46页
 第一节 材料与方法第34-41页
   ·材料第34-36页
     ·样品第34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34-35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35页
     ·主要仪器第35-36页
   ·方法第36-41页
     ·细菌的富集驯化第36页
     ·细菌的分离纯化第36页
     ·细菌的的复筛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保藏第37页
     ·NO_3~-的测定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·NO_2~-的测定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·TP的测定方法第40-41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41-44页
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富集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富集第41-42页
     ·聚磷菌的富集第42页
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与聚磷菌的分离纯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分离纯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·聚磷菌的分离纯化第43页
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与聚磷菌的复筛第43-44页
  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复筛第43页
     ·聚磷菌的复筛第43-44页
 第三节 讨论第44页
 第四节 小结第44-46页
第二章 脱氮除磷微生物的鉴定与功能蛋白分析第46-76页
 第一节 材料与方法第46-51页
   ·材料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实验菌种第46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46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46-47页
     ·主要仪器第47页
   ·方法第47-51页
  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形态特征第47页
  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生化特性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16S rDNA的序列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NapA、NirS、NirK基因序列及产物的分析第50-51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51-74页
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形态特征第51-55页
     ·菌体的形态特征第51-52页
     ·聚磷菌菌株ED-12的PHB颗粒染色和异染颗粒染色第52-53页
     ·菌体的菌落特征第53-55页
     ·菌体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第55页
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生化特征第55-57页
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16S rDNA的序列分析第57-61页
     ·菌株A-13、F-11和ED-12基因组DNA第57页
     ·菌株A-13、F-11和ED-12 16S rDNA的扩增第57页
     ·阳性克隆子的筛选与验证第57-58页
     ·16S rDNA序列第58-59页
     ·菌株A-13、F-11和ED-12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59-61页
   ·好氧反硝化细菌NapA、NirS、NirK基因序列及产物的分析第61-74页
     ·NapA、NirS和NirK基因的PCR扩增第61页
     ·NapA、NirS和NirK序列第61-62页
     ·NapA基因同源性及基因产物的分析第62-67页
     ·NirS基因同源性及基因产物的分析第67-70页
     ·NirK基因同源性及基因产物的分析第70-74页
 第三节 讨论第74-75页
 第四节 小结第75-76页
第三章 理化因素对好氧反硝化细菌生长及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第76-90页
 第一节 材料与方法第76-80页
   ·材料第76-77页
     ·实验菌株第76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76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76-77页
     ·主要仪器第77页
   ·方法第77-80页
     ·测定方法第77-79页
     ·菌株A-13的生长及反硝化特性第79页
     ·理化因素对菌株A-13生长及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第79-80页
     ·菌株A-13对不同浓度NO_3~-的去除效果第80页
     ·菌株A-13对人工废水的净化能力第80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80-87页
   ·菌株A-13的生长及反硝化特性第80-81页
   ·不同起始pH对菌株A-13生长及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第81-82页
   ·不同温度对菌株A-13生长及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第82页
   ·不同碳源对菌株A-13生长及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第82-84页
   ·不同摇床转速对菌株A-13生长及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第84-85页
   ·不同接种量对菌株A-13生长及NO_3~-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5页
   ·菌株A-13对不同浓度NO_3~-的去除效果第85-86页
   ·菌株A-13对人工废水的净化效果第86-87页
 第三节 讨论第87-88页
 第四节 小结第88-90页
第四章 理化因素对聚磷菌生长及除磷能力的影响第90-102页
 第一节 材料与方法第90-92页
   ·材料第90页
     ·实验菌株第90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90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90页
     ·主要仪器第90页
   ·方法第90-92页
     ·测定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 ·菌株ED-12的生长及除磷特性第91页
     ·理化因素对菌株ED-12生长及除磷能力的影响第91-92页
     ·ED-12菌株对不同起始浓度PO_4~(3-)-P的去除效果第92页
     ·ED-12菌株对人工废水的净化效果第92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92-100页
   ·菌株ED-12的生长及除磷特性第92-93页
   ·不同碳源对菌株ED-12的生长及除磷能力的影响第93页
   ·不同氮源对菌株ED-12的生长及除磷能力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·不同C/N对菌株ED-12的生长及除磷能力的影响第94-95页
   ·不同pH对菌株ED-12的生长及除磷能力的影响第95-96页
   ·不同温度对菌株ED-12的生长及除磷能力的影响第96-97页
   ·不同摇床转速对菌株ED-12的生长及除磷能力的影响第97-98页
   ·不同接种量对除磷能力的影响第98页
   ·ED-12菌株对不同起始浓度PO_4~(3-)-P的去除效果第98-100页
   ·ED-12菌株对人工废水的净化效果第100页
 第三节 讨论第100-101页
 第四节 小结第101-102页
第五章 微生物的固定化及在含氮磷废水中的应用第102-118页
 第一节 材料与方法第102-105页
   ·材料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实验菌株及植物第102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102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102页
     ·主要仪器第102-103页
   ·方法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·测定方法第103页
     ·固定化小球的制备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固定化条件的优化第104页
     ·模拟人工废水修复实验第104-105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105-114页
   ·固定化小球样品第105页
   ·不同PVA添加量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第105-106页
   ·不同SA添加量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第106-108页
   ·不同湿菌体添加比例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第108-110页
   ·不同固定化时间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第110-111页
   ·交联剂中CaCl_2添加量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第111-112页
   ·微生物固定化小球对人工废水的净化效果第112-114页
 第三节 讨论第114-115页
 第四节 小结第115-118页
第六章 植物生态浮床的制备及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应用初步研究第118-127页
 第一节 材料与方法第118-120页
   ·材料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·实验植物第118页
     ·浮床制备材料第118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118页
     ·主要仪器第118-119页
   ·方法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植物生态浮床的制备第119页
     ·植物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效果第119页
     ·根际圈微生物数量及种类计数第119页
     ·测定方法第119-120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120-124页
   ·富营养化水体试验区及植物生态浮床示意图第120-121页
   ·水体理化指标第121页
   ·植物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效果第121-122页
   ·美人蕉根际圈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第122-123页
   ·美人蕉根际圈微生物的种类第123-124页
 第三节 讨论第124-125页
 第四节 小结第125-127页
附图第127-128页
第七章 结论第128-132页
附录1第132-134页
附录2第134-138页
 NO_3~-/TN测定试剂第134页
 NO_2~-测定试剂第134页
 TP测定试剂第134-135页
 NH_4~+-N测定试剂第135页
 COD测定试剂第135-136页
 其他试剂第136-138页
参考文献第138-152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52-154页
致谢第154-156页
个人简历第156-158页

论文共1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
下一篇: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N2O排放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