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9页 |
摘要 | 第9-10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21页 |
·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水稻、小麦倒伏的危害 | 第11-12页 |
·水稻、小麦倒伏原因的分析 | 第12-14页 |
·品种遗传 | 第12页 |
·栽培管理 | 第12页 |
·株高 | 第12-13页 |
·茎秆性状 | 第13页 |
·茎秆结构 | 第13页 |
·穗型 | 第13-14页 |
·根系 | 第14页 |
·防止水稻、小麦倒伏的措施 | 第14-16页 |
·培育矮秆抗倒伏新品种 | 第14页 |
·合理的栽培措施 | 第14-15页 |
·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 | 第15-16页 |
·植物生长物质 | 第16-17页 |
·植物激素 | 第16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 | 第16-17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 | 第17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| 第17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 | 第17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、小麦生长发育的应用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、小麦植株性状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、小麦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、小麦籽粒品质的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、小麦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| 第18-19页 |
·调环酸钙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2 引言 | 第21-22页 |
3 材料方法 | 第22-27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22-23页 |
·供试植株和药剂 | 第22页 |
·试验地点 | 第22页 |
·试验仪器设备 | 第22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2页 |
·主要溶液 | 第22-23页 |
·试验设计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2009 年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3-24页 |
·2009 年水稻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3页 |
·2009 年小麦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3-24页 |
·2010 年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4页 |
·2010 年水稻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4页 |
·2010 年小麦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4页 |
·取样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水稻取样方法 | 第24页 |
·小麦取样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株高、产量和品质影响的测定 | 第25页 |
·叶绿素的测定方法 | 第25页 |
·光合作用的测定方法 | 第25页 |
·内源激素的测定方法 | 第25页 |
·根系活力的测定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籽粒淀粉含量及组分的测定方法 | 第26页 |
·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| 第26页 |
·籽粒可溶性总糖的测定方法 | 第26页 |
·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6-27页 |
4 结果分析 | 第27-52页 |
·水稻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7-45页 |
·2009 年水稻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7-35页 |
·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| 第27页 |
·对水稻节间长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·对水稻茎粗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·对水稻鲜重的影响 | 第30页 |
·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对水稻籽粒可溶性糖的影响 | 第32页 |
·对水稻籽粒蛋白质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对水稻叶绿素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2010 年水稻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5-45页 |
·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对水稻节间长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对水稻茎粗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·对水稻鲜重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对水稻干重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| 第39页 |
·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对水稻叶绿素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对水稻内源激素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·小麦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5-52页 |
·2009 年小麦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对小麦各个节间长和株高的影响 | 第45页 |
·对小麦茎粗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对小麦鲜重的影响 | 第46页 |
·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对小麦光合速率的影响 | 第47页 |
·2010 年小麦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7-52页 |
·对小麦各个节间长和株高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对小麦茎粗的影响 | 第48页 |
·对小麦鲜重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对小麦淀粉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对小麦可溶性糖的影响 | 第50页 |
·对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5 讨论与结论 | 第52-57页 |
·讨论 | 第52-54页 |
·水稻试验讨论 | 第52-54页 |
·小麦试验讨论 | 第54页 |
·结论 | 第54-57页 |
·水稻试验结论 | 第54-55页 |
·小麦试验结论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3页 |
ABSTRACT | 第63-65页 |
附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