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魂与心性--柏拉图与朱熹伦理思想比较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·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问题提出 | 第11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
| 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| 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伦理思想的本体论基础:理念与天理 | 第21-32页 |
| ·理念与天理 | 第21-26页 |
| ·柏拉图所论之理念 | 第21-22页 |
| ·朱熹所论之天理 | 第22-23页 |
| ·理念与天理之比较 | 第23-26页 |
| ·道德价值本体的落脚点 | 第26-32页 |
| ·宇宙论的维度 | 第26-28页 |
| ·本体论的维度 | 第28-32页 |
| 第三章 伦理道德之主体:灵魂与心性 | 第32-46页 |
| ·灵魂与心性的内容和结构 | 第32-38页 |
| ·柏拉图所论之灵魂 | 第32-34页 |
| ·朱熹所论之心性 | 第34-36页 |
| ·灵魂与心性的结构之雷同 | 第36-38页 |
| ·灵魂与心作为道德的主体 | 第38-46页 |
| ·灵魂与心的伦理处境 | 第38-42页 |
| ·灵魂与心的进德之路 | 第42-46页 |
| 第四章 伦理思想的整体差异:道德与伦理 | 第46-54页 |
| ·道德主体与伦理主体 | 第46-49页 |
| ·个人化的德性与集体化的德性 | 第49-51页 |
| ·公民教育与个人修养 | 第51-52页 |
| ·法治与礼治 | 第52-54页 |
| 结语 | 第54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附录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