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石门揭煤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水力压裂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、思路及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2 预留变形量水力压裂石门快速揭煤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8-30页 |
·石门揭煤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条件分析 | 第18-21页 |
·突出能量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地应力的作用过程 | 第19页 |
·瓦斯压力的作用过程 | 第19-20页 |
·发生突出的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| 第20-21页 |
·控制突出发生的地质条件 | 第21页 |
·石门揭煤突出与煤巷掘进突出的不同 | 第21-25页 |
·掘进煤巷工作面煤体的“三区”分布规律 | 第22-24页 |
·石门揭煤前揭煤区域应力状态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制定防突措施的基本原则 | 第25-26页 |
·预留变形量水力压裂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水力挤出技术的应用研究 | 第26页 |
·预留变形量水力压裂技术与传统水力压裂技术的区别 | 第26-27页 |
·石门揭煤区域预留变形量水力压裂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本章总结 | 第28-30页 |
3 煤层物理力学特征及水力压裂过程 | 第30-46页 |
·煤的孔隙结构及分类 | 第30-31页 |
·煤层基质孔隙 | 第30页 |
·煤层裂隙特征 | 第30-31页 |
·煤的变形及强度特性 | 第31-35页 |
·煤的强度准则 | 第31-32页 |
·煤的力学变形特性 | 第32-34页 |
·煤的变形与渗透率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·钻孔周边的应力与起裂位置 | 第35-38页 |
·未打钻孔前煤层应力分布 | 第35页 |
·钻孔周边应力 | 第35-37页 |
·起裂位置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煤体压裂过程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低压渗流阶段 | 第38-39页 |
·一级弱面扩展延伸过程 | 第39-40页 |
·二级弱面扩展延伸过程 | 第40页 |
·三级弱面扩展延伸过程 | 第40页 |
·抽放孔与注水孔连通阶段 | 第40-41页 |
·石门揭煤区域水力压裂技术的适用性 | 第41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4 水力压裂过程数值模拟 | 第46-62页 |
·数值模型的基本思路 | 第46-47页 |
·RFPA2D 软件介绍 | 第47-49页 |
·水力压裂过程数值模拟 | 第49-60页 |
·模型1 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0页 |
·水力压裂影响半径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压裂过程中应力变化情况 | 第52-54页 |
·水力压裂中水压变化情况分析 | 第54页 |
·模型2 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5页 |
·水力压裂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模型3 的建立 | 第57-58页 |
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8页 |
·水力压裂对煤体渗透性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5 水力压裂技术现场试验 | 第62-78页 |
·矿井基本情况 | 第62-63页 |
·石门揭煤区域突出危险性 | 第63-64页 |
·水力压裂技术的现场实施 | 第64-74页 |
·水力压裂防突技术系统与设备 | 第64-66页 |
·水力压裂措施 | 第66-68页 |
·水力压裂参数 | 第68页 |
·水力压裂现场试验 | 第68-73页 |
·瓦斯浓度变化情况 | 第73-74页 |
·水力压裂区域防突效果检验 | 第74-75页 |
·揭煤效果与推广应用 | 第75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·结论 | 第78页 |
·展望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3-8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