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 前言 | 第11-15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3-15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15-35页 |
| ·身体成分的内涵 | 第15-17页 |
| ·体脂含量 | 第16-17页 |
| ·体脂率 | 第17页 |
| ·身体成分的变化特征及引起变化的相关因素 | 第17-20页 |
| ·体脂分布特征 | 第18页 |
| ·身体成分的年龄变化特征、性别特征及BMI 变化特征 | 第18-20页 |
| ·身体成分的影响因素 | 第20-23页 |
| ·遗传因素 | 第20-21页 |
| ·神经内分泌调节 | 第21页 |
| ·环境 | 第21-23页 |
| ·身体成分的测量技术与评价方法 | 第23-32页 |
| ·围度测量法 | 第24页 |
| ·体重指数(身体质量指数BMI) | 第24-27页 |
| ·皮褶厚度测量法 | 第27-29页 |
| ·水下称重法 | 第29-30页 |
| ·双能量X 线吸收法(DEXA) | 第30-31页 |
| ·生物电阻抗法(BIA) | 第31-32页 |
| ·其它测量方法 | 第32页 |
| ·小结 | 第32-35页 |
|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35-39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35-36页 |
| ·样本来源和基本条件 | 第35页 |
| ·样本选取和样本量 | 第35-3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·文献资料法 | 第36页 |
| ·问卷调查法 | 第36-37页 |
| ·实验法 | 第37-38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38-39页 |
| 4 研究结果 | 第39-79页 |
| ·12~15 岁青少年身体成分按BMI 划分体型的变化特征 | 第39-49页 |
| ·体脂含量、肌肉含量、骨矿物质的变化特征 | 第39-43页 |
| ·体脂率的变化特征 | 第43-46页 |
| ·围度的变化特征 | 第46-47页 |
| ·皮褶厚度的变化特征 | 第47-49页 |
| ·影响青少年身体成分的相关因素 | 第49-63页 |
| ·遗传因素 | 第49-54页 |
| ·生活习惯因素 | 第54-55页 |
| ·饮食行为与营养摄入因素 | 第55-60页 |
| ·日常身体活动及体育锻炼行为因素 | 第60-63页 |
| ·DEXA、BIA 和皮褶厚度测量体脂率结果的比较 | 第63-71页 |
| ·BIA 体脂率测量结果与DEXA 体脂率测量结果的比较 | 第63-66页 |
| ·皮褶厚度测量结果与DEXA 测量结果的比较 | 第66-71页 |
| ·皮褶厚度法推算青少年体脂率回归公式的建立 | 第71-79页 |
| ·皮褶厚度与全身体脂率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2-73页 |
| ·皮褶厚度推测公式 | 第73-78页 |
| ·推测公式的检验 | 第78-79页 |
| 5 分析与讨论 | 第79-85页 |
| ·青少年身体成分的特征变化规律 | 第79-80页 |
| ·不同体型脂肪含量及非脂肪含量的变化规律 | 第79-80页 |
| ·体脂分布的变化规律 | 第80页 |
| ·身体成分的影响因素 | 第80-82页 |
| ·三种推测公式的效果分析 | 第82-84页 |
| ·BIA 与DEXA 测量体脂率的效果比较 | 第82-83页 |
| ·皮褶厚度法与DEXA 测量体脂率的效果比较 | 第83-84页 |
| ·推导公式的可行性 | 第84-85页 |
| 6 结论 | 第85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93页 |
| 附件 | 第93-115页 |
| 致谢 | 第115-117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17-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