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引言 | 第13-15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| 第15-23页 |
1 卵巢早衰的病因研究 | 第15-18页 |
·卵巢内无卵泡或卵泡耗竭 | 第15-16页 |
·卵泡功能障碍 | 第16-17页 |
·卵巢早衰的免疫学因素 | 第17-18页 |
2 卵泡募集的信号转导研究 | 第18-19页 |
3 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·基因敲除模型 | 第19页 |
·免疫模型 | 第19-20页 |
·物理化学损伤模型 | 第20页 |
·药物模型 | 第20页 |
·代谢模型 | 第20页 |
4 卵巢早衰的中医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5 左归丸治疗免疫性卵巢早衰的作用机理研究 | 第21-23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3-28页 |
1 研究内容及目的 | 第2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2 病例来源 | 第23页 |
3 诊断标准 | 第23页 |
4 纳入标准 | 第23页 |
5 排除标准 | 第23-24页 |
6 中医体质分型及评定标准 | 第24页 |
7 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8 统计方法 | 第24页 |
9 研究结果 | 第24-26页 |
·卵巢早衰患者年龄分布特征(见表1.1和表1.2) | 第24页 |
·卵巢早衰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统计 | 第24-25页 |
·小结 | 第25-26页 |
10 讨论 | 第26-28页 |
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28-37页 |
1 材料 | 第28页 |
·动物 | 第28页 |
·药物与主要试剂 | 第2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8页 |
2 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小鼠POF模型制备 | 第28-29页 |
·分组及给药 | 第29页 |
·动情周期观察 | 第29页 |
·留取卵巢标本 | 第29-30页 |
·标本染色步骤 | 第30页 |
·免疫组化结果的半定量分析 | 第30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30页 |
3 结果 | 第30-33页 |
·免疫性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评估 | 第30-31页 |
·左归丸对卵巢早衰小鼠卵巢组织GDF-9、Smad2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左归丸对卵巢早衰小鼠卵巢组织AMH、ALK2、Smad1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4 讨论 | 第33-37页 |
·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| 第33-34页 |
·GDF-9/Smad2、AMH/ALK2/Smad1信号转导通路在免疫性卵巢早衰发病中的作用 | 第34-35页 |
·左归丸防治免疫性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探讨 | 第35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一. 结论 | 第37页 |
二.不足与展望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附录 | 第41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