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废名小说中禅宗文化的形成与嬗变 | 第12-22页 |
第一节 废名小说中禅宗文化的形成背景 | 第12-18页 |
一、受恩师启蒙的黄梅之子 | 第12-15页 |
二、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书生 | 第15-16页 |
三、西方文化浸润的现代知识分子 | 第16-18页 |
第二节 从画梦到写实——废名小说中禅宗文化的构成与转变 | 第18-22页 |
一、空灵出世的“雅”之前期创作 | 第18-19页 |
二、现实入世的“俗”之后期创作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文化与人生观照 | 第22-31页 |
第一节 镜花水月的世界——对理想人生的观照 | 第22-26页 |
一、“以心为宗”、“守本真心”的内心世界 | 第22-24页 |
二、理想乌托邦的建构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梦醒了的真实——对现实人生的观照 | 第26-31页 |
一、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的生活方式 | 第26-29页 |
二、重生、反战的现实关怀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文化与审美艺术追求 | 第31-45页 |
第一节 佛禅意象的凝思 | 第31-37页 |
一、塔的意象 | 第31-33页 |
二、桥的意象 | 第33-34页 |
三、坟的意象 | 第34-36页 |
四、镜子的意象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禅宗意境的营造 | 第37-41页 |
一、景致别然的实境 | 第37-39页 |
二、心象幻美的虚境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晦涩的美学 | 第41-45页 |
一、晦涩的成因 | 第41-42页 |
二、晦涩的表现 | 第42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