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管理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14-15页 |
四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管理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2页 |
一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| 第16-17页 |
二、营销策略理论 | 第17-19页 |
三、金融创新理论 | 第19页 |
四、现代营销理念 | 第19-21页 |
五、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| 第22-33页 |
一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况 | 第22-24页 |
(一) 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 | 第22-23页 |
(二) 理财业务的运作模式 | 第23-24页 |
(三) 理财业务的盈利模式 | 第24页 |
二、理财产品发展的现状分析 | 第24-33页 |
(一) 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增长迅速 | 第24-26页 |
(二)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占比较大 | 第26-29页 |
(三) 理财产品期限结构短期化 | 第29-30页 |
(四) 非保本类理财产品占比上升 | 第30-31页 |
(五) 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下滑明显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SW0T分析 | 第33-39页 |
一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特点 | 第33-34页 |
二、优势(Strengths) | 第34-35页 |
(一) 便捷的销售渠道和网络 | 第34页 |
(二) 高质量的中高端客户基础 | 第34页 |
(三) 有号召力的财富管理品牌 | 第34-35页 |
三、劣势(Weaknesses) | 第35-36页 |
(一) 高素质的职业化营销人员不足 | 第35页 |
(二) 对潜在风险的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| 第35-36页 |
四、机遇(Opportunities) | 第36-37页 |
(一) 投资者需求多样化、个性化 | 第36-37页 |
(二) “互联网金融模式”拓展了营销渠道 | 第37页 |
五、威胁(Threats) | 第37-39页 |
(一) 竞争日益激烈,盈利空间收窄 | 第37-38页 |
(二) 外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业态的资金分流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5页 |
一、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| 第39页 |
二、产品同质化严重,创新能力不足 | 第39-40页 |
三、产品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不充分 | 第40-41页 |
四、理财产品营销渠道仍较为单一 | 第41页 |
五、营销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| 第41-42页 |
六、售后服务和客户维护不到位 | 第42-43页 |
七、理财产品品牌营销优势尚未形成 | 第43页 |
八、处理客户投诉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滞后 | 第43-45页 |
第六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管理的措施 | 第45-55页 |
一、提高理财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 | 第45-47页 |
(一) 尝试设计“订单式”的个性化理财产品 | 第45-46页 |
(二) 不断拓展产品组合的广度和深度 | 第46页 |
(三) 适度开发针对中低端客户的理财产品 | 第46-47页 |
二、加强对理财产品营销的流程管控 | 第47-48页 |
(一) 加强理财产品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 | 第47-48页 |
(二) 完善理财产品售后服务和客户维护 | 第48页 |
三、拓展新型便捷的营销渠道 | 第48-49页 |
(一) 在完善传统渠道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营销 | 第48-49页 |
(二) 加大智能手机终端的理财产品营销力度 | 第49页 |
四、完善理财产品营销队伍建设 | 第49-50页 |
五、实施全面品牌形象营销管理 | 第50-52页 |
(一) 不断构建和丰富品牌形象价值和内涵 | 第50-51页 |
(二) 全面推动品牌的质量管理和传播推广 | 第51-52页 |
六、建立完善的客户投诉应对处理机制 | 第52-53页 |
七、提高对理财产品潜在风险的管控能力 | 第53-54页 |
八、加强对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和监管 | 第54-55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