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大古水电站工程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工程影响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1-19页 |
| ·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| 第11-1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·泥石流发育特征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泥石流防治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| ·工程区泥石流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·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自然和环境地质背景 | 第19-26页 |
| ·自然环境条件 | 第19-21页 |
| ·气象条件 | 第19-21页 |
| ·水文条件 | 第21页 |
| ·环境地质背景 | 第21-25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21页 |
| ·地层岩性 | 第21-23页 |
| ·地质构造 | 第23-24页 |
| ·水文地质 | 第24-25页 |
| ·地震 | 第25页 |
| ·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| 第3章 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| 第26-58页 |
| ·地形地貌条件 | 第26-31页 |
| ·物源区地形地貌条件 | 第28-29页 |
| ·流通区地形地貌条件 | 第29-30页 |
| ·堆积区地形地貌条件 | 第30-31页 |
| ·物源条件 | 第31-56页 |
| ·动态物源储量计算方法 | 第32-36页 |
| ·沟道堆积物源 | 第36-40页 |
| ·崩坡积物源 | 第40-47页 |
| ·坡面侵蚀物源 | 第47-55页 |
| ·人工堆积物源 | 第55-56页 |
| ·水源条件 | 第56-58页 |
| ·降雨水源 | 第56-57页 |
| ·冰雪融水 | 第57-58页 |
| 第4章 工程区泥石流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 | 第58-66页 |
| ·分布规律 | 第58-59页 |
| ·地形地貌与泥石流的分布关系 | 第58页 |
| ·地质构造与泥石流的分布关系 | 第58-59页 |
| ·泥石流基本特征 | 第59-66页 |
| ·泥石流基本参数 | 第59页 |
| ·泥石流动力学特性 | 第59-61页 |
| ·泥石流发生频率及规模 | 第61页 |
| ·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·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| 第64-66页 |
| 第5章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| 第66-77页 |
| ·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| 第66-70页 |
| ·主成分分析方法 | 第70-74页 |
| ·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 | 第71-72页 |
| ·指标分析 | 第72-74页 |
| ·危险范围预测 | 第74-77页 |
| ·一次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 | 第74-75页 |
| ·泥石流最大堆积范围预测 | 第75-77页 |
| 第6章 泥石流对水电工程影响分析 | 第77-83页 |
| ·泥石流入汇堵江问题研究 | 第77-79页 |
| ·泥石流对库容影响研究 | 第79-81页 |
| ·泥石流对水电站工程建筑影响研究 | 第81-83页 |
| 结论与建议 | 第83-84页 |
| 致谢 | 第84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9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