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货币论文--中国货币论文--货币管理和流通论文

中国金融体系存差问题实证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6页
目录第6-9页
第一章 导论第9-29页
 第一节 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-14页
  一 选题背景第9-12页
  二 选题意义第12-14页
 第二节 存贷差文献回顾第14-23页
  一 存贷差的分析方法过时,应当淡出说第14-17页
  二 存贷差等于初始存款源于外汇占款说第17-19页
  三 巨额存差反映经济运行矛盾与货币失业说第19-22页
  四 国外关于存差研究的相关情况说明第22-23页
 第三节 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第23-26页
  一 研究思路第24-25页
  二 结构安排第25-26页
 第四节 本文主要贡献第26-29页
  一 破除我国 M2 数据失真,重估我国货币总量范畴第27页
  二 廓清我国总体存差,前沿实证我国货币超发数据第27-28页
  三 规范阐述我国经济第三类非均衡中的超发困境第28页
  四 增配可贷要素管控少发多贷创新金融布局第28-29页
第二章 货币总量运动第29-55页
 第一节 存款账户约束下的货币总量运动第30-46页
  一 账户存款与货币总量的界定第30-35页
  二 规范我国货币总量的恒等式第35-42页
  三 整体存差是货币总量运动中的非贷货币第42-45页
  四 货币总量运动不同于货币收支运动,无关现钞发行第45-46页
 第二节 整体存差是货币总量运动的结果第46-55页
  一 破除存多贷少误区第47-48页
  二 破除外汇占款误区第48-51页
  三 破除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当下误区第51-52页
  四 整体存差是货币增发与存贷成差的结果第52-55页
第三章 货币增发辨析第55-69页
 第一节 货币增发与整体存差第55-63页
  一 经济领土上的货币总量运动第55-57页
  二 货币总量运动,源于货币增发析出整体存差第57-60页
  三 货币总量运动中的存贷成差三大过程第60-61页
  四 基础货币概念与货币发行无关第61-63页
 第二节 整体存差与货币发行量恒等第63-69页
  一 我国货币当局的货币发行数据,无法显示货币发行量第63-64页
  二 整体存差,能够准确析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发行量第64-65页
  三 重估评述我国过去 63 年的货币发行量数据第65-66页
  四 我国整体存差与货币发行量恒等的实证第66-69页
第四章 我国货币增发的历史回顾第69-93页
 第一节 实物发行时代(1948 年-1978 年)的货币增发第70-79页
  一 重估我国 1952 年财政信贷货币增发数据第70-74页
  二 实物发行时代的实物调控与现金回笼第74-77页
  三 1978 年货币增发与货币总量图景第77-79页
 第二节 贷差发行时代(1979 年-1994 年)的货币增发第79-85页
  一 我国金融转轨与货币增发第79-80页
  二 增投生产要素与货币增发第80-82页
  三 拨改贷与贷差发行第82-85页
 第三节 结汇发行时代(1995 年-2012 年)的被动超发第85-90页
  一 我国央行新定位及货币增发解析第85-87页
  二 我国的货币总量年均增长 19%第87-88页
  三 我国货币发行量年均增长 21%第88-90页
 第四节 我国货币增发与货币超发的分水岭第90-93页
  一 再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货币超发限度第90-91页
  二 从 1:40 到 1:8 ,再到接近 1:5第91-92页
  三 净存差淤积成为我国货币超发的分水岭第92-93页
第五章 超发困境与净存差淤积的危害性第93-109页
 第一节 我国金融体系的超发困境第93-100页
  一 金融的本质反思与超发困境第94-96页
  二 我国货币超发的体制必然性第96页
  三 我国 1999 年底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纠错第96-97页
  四 我国央行三大货币增发渠道与超发困境辨析第97-100页
 第二节 我国净存差淤积易增难减的危害性第100-107页
  一 我国历史上货币总量和发行量的缩减分析第101-104页
  二 我国净存差易增难减危害性与货币超发再解析第104-107页
 第三节 我国入世以来的净存差淤积加剧第107-109页
  一 何物填补我国 24 万亿结汇超发?第108页
  二 净存差的淤积,根子不在 4 万亿第108-109页
第六章 货币超发加深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——第三类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第109-125页
 第一节 我国央行必须坚持存准锁定机制第109-114页
  一 央行须防止净存差过早出笼第109-110页
  二 监控我国整体存差的流动性第110-111页
  三 监控净存差变化反馈可贷项目的短缺程度第111-113页
  四 坚持央行存准锁定机制对净存差的刚性约束第113-114页
 第二节 我国商行需应对存差损害倍增效应第114-118页
  一 实证招商银行存差损害倍增效应第114-117页
  二 存差淤积并非因银行惜贷的推论第117-118页
 第三节 我国金融改革重心须转到第三类非均衡前沿第118-125页
  一 第一二类非均衡与企业改制价格闯关第118页
  二 金融要素救助,曾帮助经济实现软着陆第118-119页
  三 软着陆总离不开基建投资和土地财政第119-120页
  四 我国金融淤积不能总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第120页
  五 统筹管控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源五块钱第120-121页
  六 我国财政金融结合具有国别比较优势第121-125页
第七章 推动少发多贷,化解经济失衡第125-145页
 第一节 金融政策局限性与培育内需急迫性第125-128页
  一 央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125-126页
  二 财政转移支付的局限性第126-127页
  三 产业扩容与内需扩大的急迫性第127-128页
 第二节 我国优质信贷中的可贷机理第128-131页
  一 经济持续增长与可贷机理第128-129页
  二 我国可贷项目持续短缺第129-130页
  三 运用可贷机理培育可贷机制第130-131页
 第三节 经济增长须齐备四大可贷要素第131-139页
  一 关于人的要素理顺按要素分配第132-135页
  二 关于本的要素认定自有资本机制第135-136页
  三 关于盈的要素倒逼企业制度再改进第136-137页
  四 关于需的要素宽松市场放松末梢垄断第137-139页
 第四节 管控少发多贷,增配可贷要素化解经济失衡第139-145页
  一 管控货币增发源头,缓解锁定我国存差淤积第139-140页
  二 增配城镇化人本要素盘活 18 万亿货币第140-141页
  三 政府有责任管控要素投放量化宽松盈需第141-142页
  四 少发多贷授人以渔发挥我国财政金融搭配优势第142-145页
第八章 结论第145-151页
 第一节 研究结论第145-149页
  一 我国信用货币运动的总量论增发论超发论衍生论第145-147页
  二 存贷差现人本盈需融投管退要素增配的经济图景第147页
  三 纵览实体经济矛盾与货币总量矛盾合成第三类非均衡第147-148页
  四 存差淤积易增难减,政府必须增量配置生产性可贷要素第148页
  五 强化我国财政金融的调控疏导功能,管控信用货币超发第148-149页
  六 回归我国财政金融搭配的中间道路及批判性思考第149页
 第二节 研究不足第149-151页
  一 国别比较的不足第149页
  二 理论比较的不足第149-151页
附录一:笔者重新整编的我国人民币发行简史第151-161页
附录二:重估我国历年货币总量、超发量的数据第161-162页
附录三:我国货币总量、货币超发量历史趋势图表第162-163页
附录四:解析我国“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”的增发科目第163-164页
附录五:推导我国“货币超发”的数学公式第164-165页
参考文献第165-169页
后记第169-170页
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70页

论文共1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成长研究
下一篇:煤直接制甲烷的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