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绪论 | 第13-53页 |
一、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| 第13-21页 |
(一) 选题缘由 | 第16-19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二、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成果 | 第21-50页 |
(一) 国外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研究和实践 | 第22-36页 |
(二) 国内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研究和实践 | 第36-50页 |
三、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| 第50-53页 |
(一) 论文结构 | 第50-51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51-53页 |
第一章 政府网站的服务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概念特点 | 第53-81页 |
一、 基本概念 | 第53-72页 |
(一) 政府网站 | 第53-55页 |
(二) 政府网站的服务性 | 第55-67页 |
(三) 政府网站的服务性评估指标体系 | 第67-72页 |
二、 功能定位 | 第72-75页 |
(一) 引导与规范 | 第72-73页 |
(二) 激励与鞭策 | 第73-74页 |
(三) 比较与改进 | 第74-75页 |
三、 主要特点 | 第75-77页 |
(一) 借鉴和创新相结合 | 第75页 |
(二)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| 第75页 |
(三) 基于现实和适当前瞻相结合 | 第75-76页 |
(四)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| 第76-77页 |
四、 构建依据 | 第77-81页 |
(一) 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 | 第77-78页 |
(二) 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 | 第78页 |
(三) 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 | 第78-79页 |
(四) 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| 第79-81页 |
第二章 政府网站的服务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内容 | 第81-122页 |
一、 总体框架 | 第81-86页 |
(一) 框架内容 | 第81-85页 |
(二) 设计原则 | 第85-86页 |
(三) 建立程序 | 第86页 |
二、 指标选择 | 第86-104页 |
(一) 信息公开 | 第86-97页 |
(二) 办事服务 | 第97-100页 |
(三) 公众参与 | 第100-103页 |
(四) 网站设计及性能 | 第103-104页 |
三、 评估标准 | 第104-110页 |
(一) 信息公开 | 第104-106页 |
(二) 办事服务 | 第106-108页 |
(三) 公众参与 | 第108-109页 |
(四) 网站设计及性能 | 第109-110页 |
四、 权重设计 | 第110-122页 |
(一) 信息公开 | 第114-115页 |
(二) 办事服务 | 第115-116页 |
(三) 公众参与 | 第116页 |
(四) 网站设计及性能 | 第116-122页 |
第三章 政府网站的服务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施用模型 | 第122-142页 |
一、 范围模型 | 第122-128页 |
(一) 横向模型 | 第122-125页 |
(二) 纵向模型 | 第125-127页 |
(三) 综合模型 | 第127-128页 |
二、 程度模型 | 第128-133页 |
(一) 单个部门 | 第128-129页 |
(二) 部门协同 | 第129-132页 |
(三) 组织整体 | 第132-133页 |
三、 相关模型 | 第133-142页 |
(一) 建模目的 | 第133-134页 |
(二) 建模方法 | 第134-142页 |
第四章 政府网站的服务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证运用——以吉林省政府网站为例 | 第142-203页 |
一、 评估组织 | 第142-151页 |
(一) 样本选择 | 第143-147页 |
(二) 相关准备 | 第147-149页 |
(三) 实施步骤 | 第149-151页 |
二、 评估分析 | 第151-191页 |
(一) 评估得分 | 第151-159页 |
(二) 有效性分析 | 第159-177页 |
(三) 相关性分析 | 第177-191页 |
三、 评估思考 | 第191-203页 |
(一) 存在问题 | 第191-194页 |
(二) 影响因素 | 第194-198页 |
(三) 对策建议 | 第198-203页 |
结论 | 第203-2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6-229页 |
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229-231页 |
致谢 | 第231-2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