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0页 |
|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附子的现代研究概况 | 第10-27页 |
| 1. 附子产地的研究 | 第10页 |
| 2. 附子炮制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| ·炮制工艺研究 | 第10-11页 |
| ·炮制化学研究 | 第11页 |
| 3. 附子药理的研究 | 第11-15页 |
| ·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| 第12-13页 |
| ·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| 第13页 |
| ·对肠道平滑肌的影响 | 第13页 |
| ·降糖作用 | 第13页 |
| ·抗炎、镇静镇痛作用 | 第13-14页 |
| ·抗肿瘤作用 | 第14页 |
| ·抗衰老作用 | 第14页 |
| ·其他药理作用 | 第14页 |
| 小结 | 第14-15页 |
| 4. 附子的临床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| ·亡阳证 | 第15页 |
| ·阳虚证 | 第15-16页 |
| ·寒痹证 | 第16页 |
| ·虚寒头痛,痛经,腹痛便秘 | 第16-17页 |
| ·阴黄证 | 第17页 |
| ·痈疽疮肿证 | 第17页 |
| ·治疗癌症 | 第17页 |
| ·治疗患慢性心律失常 | 第17页 |
| ·治疗病窦综合症 | 第17-18页 |
| ·治疗心力衰竭 | 第18页 |
| ·治疗面神经麻痹 | 第18页 |
| ·治疗感染性休克 | 第18页 |
| ·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 | 第18-19页 |
| ·治疗斑秃 | 第19页 |
| ·治疗冻疮 | 第19页 |
| ·治疗胃下垂 | 第19页 |
| ·治疗潜、慢型克山病 | 第19页 |
| 5. 附子毒性及解毒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| ·毒性相关因素 | 第19-21页 |
| ·中毒临床表现 | 第21页 |
| ·解毒措施 | 第21页 |
| 结语 | 第21-2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3-27页 |
| 第二部分 附子的历代文献整理 | 第27-57页 |
| 1. 附子药性和功效应用的历代沿革 | 第27-41页 |
| ·历代性味的研究 | 第27-30页 |
| ·升降浮沉 | 第30-31页 |
| ·毒性 | 第31-32页 |
| ·历代归经的研究 | 第32-35页 |
| ·附子功效应用的历代沿革 | 第35-41页 |
| ·总结与讨论 | 第41页 |
| 2. 含有附子配方在经典方剂中的应用 | 第41-47页 |
| ·涉及附子的配方在《伤寒论》中的应用 | 第41-43页 |
| ·涉及附子的配方在《金匮要略》中的应用 | 第43-46页 |
| ·涉及附子的配伍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《方剂学》中的应用 | 第46-47页 |
| 3. 附子配伍规律的初步整理研究 | 第47-57页 |
| ·相须、相使 | 第48-52页 |
| ·相畏、相杀 | 第52-53页 |
| ·相反、相恶 | 第53-57页 |
| 结语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