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4页 |
·荧光化合物的发光原理及基本结构特点 | 第10-12页 |
·荧光的产生 | 第10页 |
·荧光光谱与荧光参数 | 第10-11页 |
·荧光的影响因素 | 第11-12页 |
·氢离子荧光探针的作用 | 第12页 |
·氢离子荧光探针的工作原理 | 第12-15页 |
·光诱导电子转移 | 第12-13页 |
·分子内电荷转移 | 第13-14页 |
·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| 第14-15页 |
·1,8-萘酰亚胺类氢离子荧光探针 | 第15-19页 |
·其它氢离子荧光探针 | 第19-20页 |
·铁硫簇化学 | 第20-23页 |
·铁硫簇化学概述 | 第20-21页 |
·羧酸根桥联的双核铁硫簇化学 | 第21-23页 |
·选题背景及依据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43页 |
·分子设计与合成讨论 | 第24-27页 |
·1,8-萘酰亚胺类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4-25页 |
·9-蒽类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5-26页 |
·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6-27页 |
·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| 第27-32页 |
·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| 第27-29页 |
·目标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 | 第29-32页 |
·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| 第32-33页 |
·配合物与酸作用后的荧光性能研究 | 第33-42页 |
·不同浓度的配合物5a与盐酸作用后的荧光性能研究 | 第34-36页 |
·不同浓度的配合物5a与乙酸作用后的荧光性能研究 | 第36-37页 |
·不同溶液的配合物5a与乙酸作用后的荧光性能研究 | 第37-38页 |
·配合物5a与不同的酸作用不同时间后的荧光性能研究 | 第38-39页 |
·配合物5a与不同pH值的盐酸作用后的荧光性能研究 | 第39-40页 |
·配合物与盐酸作用的可逆性研究 | 第40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实验部分 | 第43-55页 |
·实验仪器、药品及溶剂预处理 | 第43-45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3-44页 |
·实验药品 | 第44页 |
·溶剂预处理 | 第44-45页 |
·N-羧酸取代的1,8-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| 第45-48页 |
·N-羧甲基-1,8-萘酰亚胺(2a)的合成 | 第45页 |
·N-(3-羧基-1-丙基)-1,8-萘酰亚胺(2b)的合成 | 第45-46页 |
·N-(4-羧基)苯基-1,8-萘酰亚胺(2c)的合成 | 第46页 |
·N-羧甲基-4-溴-1,8-萘酰亚胺(2d)的合成 | 第46-47页 |
·N-(4-羧基)苯基-4-溴-1,8-萘酰亚胺(2e)的合成 | 第47页 |
·N-羧甲基-4-(N,N-二乙基)-胺基-1,8-萘酰亚胺(2f)的合成 | 第47-48页 |
·9-蒽基羧酸衍生物的合成 | 第48-50页 |
·9-蒽甲酸(4a)的合成 | 第48-49页 |
·3-(9-蒽基)-丙烯酸(4b)和3-(9-蒽基)-丙酸(4c)的合成 | 第49-50页 |
·茂基双乙腈配位铁硫簇[Cp*~Fe(μ-SEt)MeCN]_2[PF6]_2(9)的合成 | 第50-51页 |
·含1,8-萘酰亚胺、蒽结构的双核铁硫簇化合物的合成 | 第51-55页 |
·含1,8-萘酰亚胺结构的双核铁硫簇的合成 | 第51-53页 |
·含蒽结构的双核铁硫簇的合成 | 第53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附录A 相关化合物的核磁图 | 第60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