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公共领域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绪论第10-14页
 第一节 研究缘起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一、 研究缘起第10页
  二、 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第二节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第三节 研究创新和思路第12-14页
  一、 研究创新第12-13页
  二、 研究思路第13-14页
第一章 网络流行语与公共领域关系的建构第14-30页
 第一节 网络流行语与公共领域概述第14-18页
  一、 网络流行语概念界定第14-15页
  二、 公共领域的发展阶段及一般特征第15-18页
 第二节 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第18-24页
  一、 公共领域是否适用于中国第18-19页
  二、 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及特征第19-24页
 第三节 网络流行语体现的公共领域因素第24-30页
  一、 内容的公共性第24-26页
  二、 参与方式的平等性第26-27页
  三、 态度的批判性第27-30页
第二章 网络流行语映射的时代特征第30-38页
 第一节 社会的动态与话语表达渠道的静态第30-32页
  一、 舆论场的形成第30-31页
  二、 话语表达渠道的受限第31-32页
 第二节 文化的迷失与重建第32-34页
  一、 多元文化下的精神迷失第33页
  二、 文化重建中的民粹主义与后现代性第33-34页
 第三节 心理的趋同与独立第34-38页
  一、 虚幻的补偿与快感的实现第34-35页
  二、 自我概念与“理想的人”第35-36页
  三、 “镜中自我”与社会比较第36-38页
第三章 网络流行语与公共领域的民意传达第38-49页
 第一节 网络流行语为什么能够传达民意第38-44页
  一、 与民意天生的契合性第38-40页
  二、 传播渠道的民主化第40-42页
  三、 网民的心理认同第42-44页
 第二节 网络流行语如何传达民意第44-49页
  一、 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与“高铁体”第44-45页
  二、 “高铁体”符号化过程剖析第45-49页
第四章 网络流行语对公共领域中公民参与的影响第49-64页
 第一节 研究起点的选择第51-54页
 第二节 网络流行语对公民参与的积极影响第54-59页
  一、 扩大公民参与群体第54-56页
  二、 拓宽公民参与的客体范围第56-57页
  三、 助力于公民参与态度的转变第57-59页
 第三节 网络流行语对公民参与影响的局限性第59-64页
  一、 以简单参与为主要参与方式第60-61页
  二、 以情感宣泄为主要参与动机第61页
  三、 以非政治取向为主要参与心态第61-64页
结语第64-66页
注释第66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2页
附录第72-7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-76页
致谢词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公共危机事件中都市报舆论引导研究--以《南方都市报》为例
下一篇:探讨TNF-α与Wnt/β-catenin信号通路在小鼠原代前脂肪分化过程中相互作用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