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区县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研究--以峡江县为例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·城市森林概述 | 第12-13页 |
·城市森林概念 | 第12页 |
·城市森林范围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概况 | 第13-16页 |
·国外城市森林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城市森林研究概况 | 第14-16页 |
2 引言 | 第16-20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山区县城市森林现状 | 第16页 |
·山区县城市森林建设相关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山区县城市森林构建模式 | 第17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·景观多样性分析指标计算方法 | 第18-20页 |
3 城市森林建设理论的研究 | 第20-26页 |
·城市森林建设原理 | 第20-21页 |
·森林生态学原理 | 第20页 |
·景观生态学原理 | 第20页 |
·生物多样性原理 | 第20-21页 |
·城市生态学原理 | 第21页 |
·人文生态学原理 | 第21页 |
·城市森林功能效益 | 第21-23页 |
·生态功能 | 第21-22页 |
·经济功能 | 第22-23页 |
·社会功能 | 第23页 |
·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理论 | 第23-26页 |
·林水结合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近自然林业 | 第24页 |
·生态网络建设理论 | 第24页 |
·竖向绿化理论 | 第24-26页 |
4 峡江县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及分析 | 第26-35页 |
·峡江概况 | 第26-28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26页 |
·行政区划 | 第26页 |
·交通状况 | 第26页 |
·地质地貌 | 第26-27页 |
·土壤类型 | 第27页 |
·气候特征 | 第27页 |
·水文资源 | 第27页 |
·森林资源 | 第27页 |
·动植物资源 | 第27-28页 |
·峡江县城市森林结构研究 | 第28-33页 |
·峡江县城市森林数量 | 第28-31页 |
·峡江县城市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峡江县城市森林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| 第33-35页 |
·优势 | 第33-34页 |
·劣势 | 第34-35页 |
5 峡江县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研究 | 第35-47页 |
·城市森林规划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以人为本,科学发展原则 | 第35页 |
·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原则 | 第35页 |
·城乡一体化原则 | 第35页 |
·因地制宜,整体优化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弘扬文化,展现特色原则 | 第36页 |
·城市森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6-43页 |
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7-38页 |
·城市森林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| 第38-40页 |
·计算结果 | 第40-41页 |
·分析评价 | 第41-43页 |
·峡江县城市森林规划总体思路 | 第43-47页 |
·规划总体布局 | 第43-44页 |
·规划目标 | 第44-45页 |
·建设内容 | 第45-47页 |
6 山区县城市森林构建模式 | 第47-53页 |
·城区森林体系建设典型模式 | 第47-49页 |
·城市(镇)森林核心林地建设模式 | 第47-48页 |
·城镇道路林网建设模式 | 第48页 |
·沿水林网体系 | 第48-49页 |
·城区防护林带建设模式 | 第49页 |
·城市立体绿化模式 | 第49页 |
·生产绿地建设模式 | 第49页 |
·乡镇森林体系建设典型模式 | 第49-50页 |
·乡镇核心林地森林建设模式 | 第49-50页 |
·乡镇道路林网建设模式 | 第50页 |
·绿色生态廊道典型模式 | 第50-51页 |
·道路生态廊道典型模式 | 第50-51页 |
·江河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模式 | 第51页 |
·森林示范村典型模式 | 第51-53页 |
7 结论与讨论 | 第53-55页 |
·结论 | 第53页 |
·讨论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
个人简介 | 第5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页 |
在校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