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7页 |
引言 | 第17-44页 |
一、研究意义及目标 | 第17-20页 |
(一) 选题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(二) 研究的目标 | 第18-19页 |
(三) 研究的范围 | 第19-20页 |
二、研究的路径、步骤和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| 第20-27页 |
(一) 论文采用的研究路径和步骤 | 第20-23页 |
(二) 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之定义 | 第23-27页 |
三、关于论文主题的资料情况以及研究状况 | 第27-39页 |
(一) 关于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史论与图像的资料 | 第27-36页 |
(二) 关于中国古代染织服饰的史论及图录资料 | 第36-37页 |
(三) 论文选题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| 第37-39页 |
四、关于论文的基本结构、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 | 第39-44页 |
(一) 论文的主体结构以时代顺序构成 | 第39页 |
(二) 每个章节又按照四个层次展开并总结 | 第39-40页 |
(三) 论文的主要内容在于服饰表现的研究 | 第40-41页 |
(四)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41-44页 |
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(公元220-589年) | 第44-86页 |
第一节 政局动荡与文化交融 | 第44-46页 |
第二节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| 第46-61页 |
(一) 顾恺之及其代表作品 | 第46-48页 |
(二) 顾氏"神妙亡方"的服饰表现分析 | 第48-60页 |
(三) 顾氏密体样式的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以陆探微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| 第61-72页 |
(一) 陆氏"秀骨清像"的密体样式 | 第61-62页 |
(二) 萧绎"妙极象中"的服饰表现特征 | 第62-64页 |
(三) 杨子华"简易标美"的服饰表现特征 | 第64-67页 |
(四) 陆氏密体样式的小结 | 第67-72页 |
第四节 以张僧繇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| 第72-79页 |
(一) 张僧繇及其代表作品 | 第72-74页 |
(二) 张氏"骨气奇伟"的服饰表现分析 | 第74-78页 |
(三) 张氏疏体样式的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五节 以曹仲达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| 第79-83页 |
(一) 曹仲达及其"曹家样" | 第79-80页 |
(二) 曹氏"曹衣出水"的服饰表现特征 | 第80-82页 |
(三) 曹氏密体样式的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六节 本章总结 | 第83-86页 |
第二章 隋唐时期(公元581-907年) | 第86-145页 |
第一节 封建社会步入辉煌的时代 | 第86-87页 |
第二节 隋代时期盛行的典型样式 | 第87-91页 |
(一) 以展子虔为代表的样式 | 第87-89页 |
(二) 以郑氏家族为代表的样式 | 第89-90页 |
(三) 以孙尚子为代表的新样式 | 第90-91页 |
(四) 隋代样式的小结 | 第91页 |
第三节 以阎立本为代表的初唐典型样式 | 第91-109页 |
(一) 阎氏兄弟及其代表作品 | 第92页 |
(二) 从《历代帝王图》卷来分析 | 第92-101页 |
(三) 关于《步辇图》卷的考辩 | 第101-106页 |
(四) 初唐时期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| 第106-109页 |
第四节 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盛唐典型样式 | 第109-115页 |
(一) 吴道子及其代表作品 | 第109-111页 |
(二) 吴氏"吴带当风"服饰表现分析 | 第111-114页 |
(三) 吴氏疏体样式与盛唐时期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第五节 以周昉为代表的中唐典型样式 | 第115-136页 |
(一) 张萱及其服饰表现样式概述 | 第115-120页 |
(二) 周昉及其"周家样" | 第120-121页 |
(三) 周氏服饰表现样式分析 | 第121-134页 |
(四) 中唐时期"工笔重彩"服饰表现样式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第六节 以孙位为代表的晚唐典型样式 | 第136-142页 |
(一) 孙位及其代表作品 | 第136-137页 |
(二) 孙氏服饰表现分析 | 第137-140页 |
(三) 晚唐时期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| 第140-142页 |
第七节 本章总结 | 第142-145页 |
第三章 五代与两宋时期(公元907-1279年) | 第145-220页 |
第一节 画院和文人画的兴起 | 第145-146页 |
第二节 五代时期盛行的典型样式 | 第146-159页 |
(一) 以贯休为代表的五代西蜀典型样式 | 第146-148页 |
(二) 以周文矩为代表的五代南唐典型样式 | 第148-154页 |
(三) 以赵嵓为代表的五代后梁典型样式 | 第154-156页 |
(四) 五代时期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| 第156-159页 |
第三节 北宋时期的典型样式 | 第159-184页 |
(一) 宫廷肖像画样式的成熟 | 第159-164页 |
(二) 以赵佶为代表的宣和典型样式 | 第164-169页 |
(三) 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北宋风俗画典型样式 | 第169-177页 |
(四) 以李公麟为代表的北宋文人画典型样式 | 第177-184页 |
第四节 南宋时期的典型样式 | 第184-216页 |
(一) 以李嵩为代表的南宋风俗画典型样式 | 第184-187页 |
(二) 以"南宋四家"为代表的山水人物典型样式 | 第187-196页 |
(三) 以梁楷为代表的南宋文人画典型样式 | 第196-200页 |
(四) 以《女孝经图》为代表的南宋仕女画典型样式 | 第200-207页 |
(五)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探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的成画年代 | 第207-216页 |
第五节 本章总结 | 第216-220页 |
第四章 辽、金、西夏和元代时期(公元916-1368年) | 第220-255页 |
第一节 民族矛盾与文化交融 | 第220-221页 |
第二节 辽代的典型样式 | 第221-231页 |
(一) 李赞华及其代表作品 | 第221-224页 |
(二) 胡瓌代表作品及其考辩 | 第224-230页 |
(三) 辽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| 第230-231页 |
第三节 金代的典型样式 | 第231-236页 |
(一) 文献中的金代人物画家 | 第232页 |
(二) 存世的金代人物画作 | 第232-235页 |
(三) 金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| 第235-236页 |
第四节 元代的典型样式 | 第236-252页 |
(一) 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文人画典型样式 | 第237-245页 |
(二) 以颜辉为代表的道释人物典型样式 | 第245-247页 |
(三) 元代肖像画中的典型样式 | 第247-250页 |
(四) 元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| 第250-252页 |
第五节 本章总结 | 第252-255页 |
第五章 明清时期(公元1368-1912年) | 第255-324页 |
第一节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| 第255-257页 |
第二节 明代的典型样式 | 第257-294页 |
(一) 以戴进为代表的山水人物画典型样式 | 第257-266页 |
(二) 以"吴门画派"为代表的传统人物样式 | 第266-277页 |
(三) 以陈洪绶为代表的变体人物样式 | 第277-284页 |
(四) 以曾鲸为代表的肖像画典型样式 | 第284-292页 |
(五) 明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| 第292-294页 |
第三节 清代的典型样式 | 第294-320页 |
(一) "西画东渐"与清代宫廷肖像画典型样式 | 第294-299页 |
(二) 以禹之鼎为代表的肖像画典型样式 | 第299-303页 |
(三) 清代"波臣派"肖像画典型样式 | 第303-307页 |
(四) 以"扬州八怪"为代表的写意人物画典型样式 | 第307-315页 |
(五) 以任颐为代表的"兼工带写"肖像画典型样式 | 第315-319页 |
(六) 清代服饰表现样式的小结 | 第319-320页 |
第四节 本章总结 | 第320-324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324-3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7-337页 |
古代文献部分 | 第327-329页 |
现代专著部分 | 第329-333页 |
论文部分 | 第333-336页 |
画册类 | 第336-337页 |
附录 | 第337-344页 |
图录 | 第337-343页 |
表格目录 | 第343-344页 |
致谢 | 第3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