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开发及容量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9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思路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生态旅游、旅游环境容量理论研究 | 第13-18页 |
·生态旅游概述及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生态旅游概述 | 第13页 |
·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| 第14-15页 |
·生态旅游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·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·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特性 | 第16-17页 |
·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容量关系 | 第17-18页 |
第3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| 第18-22页 |
·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8-19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8-19页 |
·地质地貌 | 第19页 |
·气候条件 | 第19页 |
·水文水质 | 第19页 |
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19-21页 |
·社会经济背景 | 第19页 |
·区位交通条件 | 第19-20页 |
·风景资源 | 第20-21页 |
·环境氛围 | 第21页 |
·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| 第21-22页 |
第4章 武功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分析 | 第22-35页 |
·武功山生态旅游开发效益评价 | 第22-23页 |
·“三大效益”的评价 | 第22-23页 |
·武功山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| 第23-25页 |
·评价因子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3-24页 |
·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结果如表 | 第24-25页 |
·武功山生态旅游开发客源市场分析 | 第25-31页 |
·地域结构 | 第26页 |
·性别、年龄结构 | 第26-27页 |
·旅游目的 | 第27页 |
·文化层次结构 | 第27-28页 |
·职业结构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出游方式 | 第29页 |
·出游停留时间 | 第29-31页 |
·游客对武功山生态旅游开发的意愿分析 | 第31页 |
·武功山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意向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发展意向 | 第31页 |
·旅游企业的意向 | 第31-32页 |
·武功山当地居民的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性别、年龄结构 | 第32页 |
·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 | 第32-33页 |
·当地居民收入水平 | 第33-34页 |
·当地居民的意愿分析 | 第34-35页 |
第5章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| 第35-41页 |
·武功山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的创建 | 第35-36页 |
·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| 第35页 |
·旅游空间环境容量 | 第35页 |
·旅游设施环境容量 | 第35-36页 |
·社会环境容量 | 第36页 |
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36页 |
·实用性原则 | 第36页 |
·因地制宜原则 | 第36页 |
·简单性原则 | 第36页 |
·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 | 第36-38页 |
·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的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武功山大气环境容量 | 第38-39页 |
·武功山空间环境容量 | 第39页 |
·武功山旅游设施容量 | 第39-40页 |
·武功山社会环境容量 | 第40-41页 |
第6章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若干建议 | 第41-47页 |
·消除争议、共同开发、共谋发展 | 第41页 |
·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| 第41页 |
·增大旅游空间容量 | 第41-42页 |
·加大投入,搞好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| 第42页 |
·综合生态旅游管理策略 | 第42-47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47-49页 |
·本文结论 | 第47-48页 |
·局限和不足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