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心肌肌红蛋白的制备及适配子生物传感器的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前言 | 第10-22页 |
·心肌损伤检测标志物 | 第10-12页 |
·肌红蛋白(Myoglobin,Mb) | 第10-11页 |
·心肌肌钙蛋白Ⅰ | 第11页 |
·肌酸激酶同工酶(CK-Mb) | 第11页 |
·其它 | 第11-12页 |
·Mb的特性 | 第12-13页 |
·Mb的基因结构和定位 | 第12页 |
·Mb的分布 | 第12页 |
·Mb的特点 | 第12-13页 |
·Mb检测方法 | 第13页 |
·Mb检测的临床意义 | 第13页 |
·Mb的原核表达 | 第13-14页 |
·生物传感器简介 | 第14-20页 |
·寡核苷酸适配子 | 第15页 |
·SELEX技术 | 第15-17页 |
·四环素类抗生素 | 第17页 |
·适配子生物传感器的优点 | 第17-18页 |
·适配子生物传感器的结构 | 第18页 |
·适配子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| 第18-20页 |
·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·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| 第20-21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3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2-26页 |
·细菌株 | 第22页 |
·质粒和文库 | 第22页 |
·主要材料与试剂 | 第22-24页 |
·仪器与器材 | 第24页 |
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24-2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26页 |
·Mb基因的PCR扩增 | 第26页 |
·PCR产物电泳检测 | 第26页 |
·PCR产物回收 | 第26-27页 |
·pET-22b质粒的提取 | 第27-28页 |
·酶切及产物回收 | 第28页 |
·连接反应 | 第28-29页 |
·重组载体的转化 | 第29页 |
·阳性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 | 第29-30页 |
·Mb的表达及表达条件的优化 | 第30-32页 |
·转化 | 第30页 |
·Mb的诱导表达 | 第30-31页 |
·最佳诱导起始生长量的选择 | 第31页 |
·最佳诱导物浓度的确定 | 第31页 |
·最适表达温度的确定 | 第31-32页 |
·最佳诱导时间的优化 | 第32页 |
·目的Mb蛋白表达形式的确定 | 第32页 |
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(SDS-PAGE) | 第32-33页 |
·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 | 第32-33页 |
·样品处理 | 第33页 |
·上样 | 第33页 |
·电泳 | 第33页 |
·目的蛋白的超声破碎和变性 | 第33页 |
·Mb蛋白的纯化 | 第33-34页 |
·溶液配制 | 第33-34页 |
·Ni-NTA树脂纯化 | 第34页 |
·电极的清洗 | 第34页 |
·适配子的固定 | 第34页 |
·样品测定 | 第34-35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58页 |
·引物的设计 | 第35页 |
·Mb基因的扩增 | 第35页 |
·pET-22b质粒酶切鉴定 | 第35-36页 |
·pET-22b-Mb重组体的构建、转化及鉴定 | 第36-40页 |
·pET-22b表达载体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·pET-22b-Mb重组体的构建 | 第37页 |
·转化克隆宿主菌 | 第37-38页 |
·重组体的菌落PCR鉴定 | 第38-39页 |
·重组体的双酶切鉴定 | 第39页 |
·Mb基因测序 | 第39页 |
·转化表达宿主菌及鉴定 | 第39-40页 |
·目的蛋白的表达和表达条件的优化 | 第40-45页 |
·目的蛋白的表达 | 第40页 |
·最佳诱导起始生长量的优化 | 第40-41页 |
·最佳诱导时间的优化 | 第41-42页 |
·最佳诱导物浓度的优化 | 第42-43页 |
·最佳诱导温度的优化 | 第43-44页 |
·目的蛋白表达形式的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包涵体的洗涤和变性 | 第45-46页 |
·Mb蛋白的纯化 | 第46页 |
·适配子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| 第46-58页 |
·电极的清洗 | 第46-47页 |
·适配子的固定 | 第47-48页 |
·适配子活性测定 | 第48-50页 |
·四环素适配子非特异性测定 | 第50-51页 |
·适配子固定化及量的测定 | 第51-53页 |
·适配子对四环素、土霉素及青霉素检测的响应范围 | 第53-58页 |
4 结论 | 第58-59页 |
5 展望 | 第59-60页 |
6 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7 论文发表情况 | 第65-66页 |
8 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