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7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(二) 选题意义 | 第12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三、概念界定、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4-17页 |
(一) 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(二)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(四)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上海市小学二期课改后课程设置现状 | 第17-27页 |
一、上海市小学实施二期课改的背景 | 第17-18页 |
(一) 时代发展的新的要求 | 第17页 |
(二)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提升综合国力、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| 第17页 |
(三)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促进 | 第17页 |
(四)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迫切需要课程改革的实施 | 第17-18页 |
二、上海市二期课改取得的成绩 | 第18-20页 |
(一) 二期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 | 第18页 |
(二) 以《两纲》教育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得以扎实推进 | 第18-19页 |
(三) 二期课改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| 第19页 |
(四) 二期课改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| 第19页 |
(五) 二期课改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上海市二期课改后小学课程设置的情况 | 第20-27页 |
(一) 课程目标 | 第20-21页 |
(二) 课程内容 | 第21-22页 |
(三) 课程结构 | 第22-24页 |
(四) 课程实施 | 第24-25页 |
(五) 课程评价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上海市小学二期课改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7-37页 |
一、调查访谈情况 | 第27页 |
(一) 调查访谈目的 | 第27页 |
(二) 调查访谈对象和情况 | 第27页 |
二、上海市小学二期课改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4页 |
(一) 课程目标过于空洞,目标的选择和设定不够合理 | 第27-28页 |
(二) 课程内容偏难偏多、活动课程化现象严重及校本课程开发有待加强 | 第28-30页 |
(三) 课程内容和所需课时之间的安排不合理 | 第30-31页 |
(四) 课程实施中存在教材、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及教师素质等问题 | 第31-33页 |
(五) 课程评价过于功利且成长记录册使用存在问题 | 第33-34页 |
三、上海市小学二期课改后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4-37页 |
(一) 过于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还没完全转变 | 第34页 |
(二) 课程目标、学科内容、学习能力及评价没能很好地统一形成体系 | 第34-35页 |
(三) 父母过高的期望和过重的升学压力 | 第35页 |
(四) 上级高标准严要求和学校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| 第35-36页 |
(五) 教师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香港与英国小学课程设置的经验 | 第37-44页 |
一、香港小学的课程设置情况 | 第37-39页 |
(一) 八大学习领域 | 第37页 |
(二) 九种共通能力 | 第37-38页 |
(三) 价值观和态度 | 第38-39页 |
二、英国小学的课程设置情况 | 第39-42页 |
(一) 课程目标 | 第39页 |
(二) 学习和生活的要素 | 第39-41页 |
(三) 学习领域 | 第41-42页 |
三、从香港和英国小学课程设置中汲取的经验 | 第42-44页 |
(一) 课程目标简洁、具体 | 第42页 |
(二) 培养能力清晰、明了 | 第42页 |
(三) 详尽的课程目标体系架构 | 第42-43页 |
(四) 恰当的课程课时比例 | 第43页 |
(五) 对校本课程的重视 | 第43页 |
(六) 注重教师的培养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对上海市二期课改后小学课程设置的建议 | 第44-50页 |
一、未来新的课程实施的可能性 | 第44-45页 |
(一) 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| 第44页 |
(二) 家长、教师观念随着时代的转变 | 第44页 |
(三) 先进的信息技术有利于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 | 第44页 |
(四) 上海市本身在实施未来新的课程上的优势 | 第44-45页 |
二、对上海市二期课改后小学课程设置的建议 | 第45-50页 |
(一) 课程目标 | 第45页 |
(二) 课程内容 | 第45-47页 |
(三) 课程结构 | 第47页 |
(四) 课程实施 | 第47-48页 |
(五) 课程评价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附录 | 第55-62页 |
访谈提纲 | 第55-56页 |
访谈内容 | 第56-61页 |
调查问卷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卷内备考表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