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4页 |
| 第1章 导论 | 第14-33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动机 | 第14-19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| ·研究动机 | 第16-19页 |
| ·研究范围与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9-22页 |
| ·论证逻辑和篇章基本结构 | 第19-20页 |
| ·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·创新与不足 | 第24-25页 |
| ·创新 | 第24页 |
| ·不足 | 第24-25页 |
| 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5-33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的功能与性质研究 | 第25-26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与法律保护机制关系的研究 | 第26-28页 |
| ·关于构建航空器租赁国内、国际法律保护机制的研究 | 第28-32页 |
| ·关于中国航空器租赁法律保护机制的构建研究 | 第32-33页 |
| 第2章 航空器租赁活动及其法律保护机制分析 | 第33-67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活动的发展历程与形式分类 | 第33-46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| 第33-41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活动的形式分类 | 第41-46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活动的功能分析 | 第46-56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的经济功能分析 | 第46-50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的法律功能分析 | 第50-56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法律保护机制分析 | 第56-65页 |
| ·航空器法律保护机制的原理分析 | 第56-62页 |
| ·航空器租赁法律保护机制的构成分析 | 第62-65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| 第3章 航空器租赁的国内法律保护机制分析 | 第67-119页 |
| ·美国的航空器租赁法律保护机制 | 第67-92页 |
| ·美国有关航空期租赁保护的法律渊源 | 第67-72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租赁的财产法制度 | 第72-83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取回的违约救济程序制度 | 第83-87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取回的破产制度 | 第87-92页 |
| ·加拿大的航空器租赁法律保护机制 | 第92-103页 |
| ·加拿大有关航空器租赁保护的法律渊源 | 第92-94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租赁的财产法制度 | 第94-99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取回的违约救济程序制度 | 第99-100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取回的破产制度 | 第100-103页 |
| ·法国的航空器租赁法律保护机制 | 第103-111页 |
| ·法国有关航空器租赁保护的法律渊源 | 第103-105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租赁的财产法制度 | 第105-109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取回的违约救济程序制度 | 第109-110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取回的破产救济制度 | 第110-111页 |
| ·对美、加、法三国法律保护机制的对比与评价 | 第111-117页 |
| ·对出租人持有的航空器权益的法律确认 | 第112-113页 |
| ·公示出租人权益的登记制度 | 第113-115页 |
| ·违约取回制度 | 第115-116页 |
| ·破产取回制度 | 第116-11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| 第4章 航空器租赁的国际法律保护机制 | 第119-151页 |
| ·1948 年《日内瓦公约》:以统一冲突法为核心的国际法律保护机制 | 第120-125页 |
| ·《日内瓦公约》的主要内容 | 第120-123页 |
| ·《日内瓦公约》对航空器租赁的意义和影响 | 第123-124页 |
| ·《日内瓦公约》调整航空器租赁活动的局限 | 第124-125页 |
| ·2001 年开普敦公约体系:以统一实体法为核心的国际法律保护机制 | 第125-150页 |
| ·开普敦公约体系的法律结构 | 第126-129页 |
| ·开普敦公约体系的主要内容 | 第129-144页 |
| ·开普敦公约体系对于航空器租赁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| 第144-147页 |
| ·开普敦公约体系调整航空器租赁活动的局限 | 第147-150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50-151页 |
| 第5章 中国航空器租赁法律保护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| 第151-185页 |
| ·中国航空器租赁法律保护的实践: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 | 第151-163页 |
| ·对中国建设航空器租赁法律制度的历史回顾 | 第151-154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租赁的物权法律制度 | 第154-160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取回的违约救济程序制度 | 第160-161页 |
| ·关于航空器取回的破产救济制度 | 第161-163页 |
| ·中国航空器租赁法律保护制度与开普敦公约体系 | 第163-177页 |
| ·开普敦体系在中国适用的法律依据和效力范围 | 第164-168页 |
| ·中国承担的开普敦公约体系义务范围 | 第168-172页 |
| ·中国国内法律保护机制与开普敦体系的若干差距 | 第172-176页 |
| ·中国适用开普敦体系尚存在的潜在问题 | 第176-177页 |
| ·完善中国航空器租赁保护机制的法律思考 | 第177-185页 |
| ·完善航空器权利登记制度的法律思考 | 第177-182页 |
| ·完善违约救济和破产救济制度的法律思考 | 第182-185页 |
| 结论 | 第185-18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86-195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95-19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96-197页 |
| 后记 | 第197-1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