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插图和附表清单 | 第10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·砷简介 | 第13-19页 |
·砷的基本性质 | 第13页 |
·砷污染的来源 | 第13-14页 |
·砷的危害与饮用水砷标准 | 第14-15页 |
·水体中砷的化学性质 | 第15-16页 |
·高砷地下水分布 | 第16-19页 |
·饮用水除砷吸附剂研究进展 | 第19-22页 |
·稀土与红土材料 | 第19-20页 |
·复合材料 | 第20页 |
·矿物材料 | 第20-21页 |
·纳米材料 | 第21-22页 |
·生物吸附材料 | 第22页 |
·研究意义、目标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3页 |
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5-29页 |
·实验仪器与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·分析仪器 | 第25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5-26页 |
·砷含量的测定 | 第26-29页 |
·砷浓度测量方法 | 第26页 |
·砷浓度测量原理 | 第26-27页 |
·工作条件 | 第27页 |
·砷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TiO_2的制备及其对水中As(Ⅲ)吸附性能研究 | 第29-43页 |
·TiO_2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9页 |
·吸附试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吸附速率实验 | 第29-30页 |
·吸附等温式实验 | 第30页 |
·结构表征和表面性能 | 第30-32页 |
·TiO_2和Ti(OH)_4吸附水中As(Ⅲ)的动力学研究 | 第32-38页 |
·TiO_2和Ti(OH)_4吸附As(Ⅲ)的二级动力学 | 第33-36页 |
·TiO_2和Ti(OH)_4吸附As(Ⅲ)的颗粒内扩散模型 | 第36-38页 |
·TiO_2和Ti(OH)_4对As(Ⅲ)的吸附等温式研究 | 第38-41页 |
·pH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钛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吸附除砷性能 | 第43-71页 |
·Ti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除砷性能比较 | 第43-45页 |
·Ti-Fe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| 第43页 |
·其他Ti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| 第43页 |
·Ti复合氧化物吸附性能比较 | 第43-45页 |
·Ti-Fe复合氧化物吸附水中As(Ⅲ)研究 | 第45-62页 |
·Ti-Fe复合氧化物吸附实验方法 | 第45页 |
·Ti-Fe复合氧化物的结构表征和表面性能 | 第45-48页 |
·Ti-Fe复合氧化物对As(Ⅲ)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| 第48-56页 |
·Ti-Fe复合氧化物对As(Ⅲ)的吸附等温式研究 | 第56-57页 |
·温度对As(Ⅲ)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·共存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59-62页 |
·Ti-Ca复合氧化物吸附水中As(Ⅲ)研究 | 第62-70页 |
·Ti-Ca复合氧化物的结构表征和表面性能 | 第62-63页 |
·Ti-Ca复合氧化物对As(Ⅲ)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| 第63-66页 |
·Ti-Ca复合氧化物对As(Ⅲ)的吸附等温式研究 | 第66-67页 |
·温度对Ti-Ca复合氧化物除砷效果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·共存离子对吸附As(Ⅲ)效果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·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1-74页 |
·结论 | 第71-72页 |
·TiO_2和Ti(OH)_4对砷的吸附实验研究结论 | 第71页 |
·Ti-Fe和Ti-Ca复合氧化物对As(Ⅲ)的吸附研究结论 | 第71-72页 |
·建议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