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8-9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9-30页 |
| ·颗粒对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9-16页 |
| ·颗粒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| ·颗粒对气液界面面积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| ·反应性固体颗粒对传质过程的影响 | 第19-23页 |
| ·分散相微粒增强气液传质的机理 | 第23-26页 |
| ·shuttle 机理或 grazing 机理 | 第24页 |
| ·边界层混合机理 | 第24-25页 |
| ·抑制气泡聚并机理 | 第25页 |
| ·界面污染物去除机理 | 第25-26页 |
| ·分散相微粒增强气液传质的模型研究 | 第26-29页 |
| ·本文工作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分子筛/水浆料强化吸收 CO_2的实验研究 | 第30-34页 |
| ·实验物系 | 第30页 |
| ·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| 第30-34页 |
| ·实验装置及规格 | 第30-32页 |
| ·实验操作和实验步骤 | 第32页 |
| ·实验条件 | 第32页 |
| ·添加微粒前后吸收曲线的变化 | 第32-34页 |
|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4-40页 |
| ·固含率对增强因子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初始压力对增强因子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·硅铝比对增强因子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CO_2分压对增强因子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超声对增强因子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转速对增强因子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五章 分散相颗粒增强气液传质的模型研究 | 第40-67页 |
| ·一维模型 | 第40-51页 |
| ·模型假设 | 第40页 |
| ·模型方程及求解 | 第40-41页 |
| ·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41-43页 |
| ·模型与实验对比 | 第43-51页 |
| ·三维模型 | 第51-59页 |
| ·模型假设 | 第52页 |
| ·模型方程及求解 | 第52-53页 |
| ·参数求解 | 第53页 |
| ·模型与实验对比 | 第53-59页 |
| ·两个模型之间的比较 | 第59-66页 |
| ·一维模型和三维模型之间相对误差的对比 | 第59-60页 |
| ·瞬时增强因子的对比 | 第60-66页 |
| ·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5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5-76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76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