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分级评价

作者简介第1-6页
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7页
前言第17-27页
 §0.1 选题的来源、目的和意义第17-18页
 §0.2 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、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第18-24页
     ·低渗透储层研究现状、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第18-23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勘探开发与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3-24页
 §0.3 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§0.4 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5页
 §0.5 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25-27页
第一章 区域地质概况第27-30页
 §1.1 盆地结构构造第27-28页
 §1.2 上三叠统地层特征第28-30页
第二章 地层对比第30-36页
 §2.1 地层划分对比原则及方法第30-32页
     ·地层划分对比原则第30页
     ·标志层第30-32页
     ·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第32页
 §2.2 地层划分对比结果第32-36页
     ·划分小层第32-35页
     ·地层对比结果比较第35-36页
第三章 沉积相第36-60页
 §3.1 沉积微相标志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古生物标志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沉积构造标志第37页
     ·测井相标志第37-38页
 §3.2 沉积相类型第38-44页
     ·沉积相类型第38-40页
     ·主要砂体微相组合第40-44页
 §3.3 沉积相分布第44-59页
     ·单井沉积相第44-50页
     ·连井剖面沉积相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平面沉积相第51-59页
 §3.4 储层沉积相单因素评价第59-60页
     ·小层储层分区评价第59页
     ·小层储层比较评价第59-60页
第四章 储层砂岩成岩相第60-95页
 §4.1 岩性特征、孔隙类型及孔喉组合第60-64页
     ·岩性特征第60-63页
     ·孔隙类型第63-64页
     ·孔喉组合第64页
 §4.2 成岩作用类型第64-70页
     ·压实、压溶作用第64-65页
     ·胶结作用第65-68页
     ·矿物的成岩转化作用第68-69页
     ·溶蚀作用第69-70页
     ·交代作用第70页
 §4.3 成岩阶段、成岩序次及孔隙演化第70-74页
     ·成岩阶段第70-73页
     ·孔隙演化第73-74页
 §4.4 成岩相第74-87页
     ·成岩相类型第74-75页
     ·单井成岩相第75-82页
     ·连井剖面成岩相第82-84页
     ·小层平面成岩相第84-87页
 §4.5 储层成岩相评价第87-95页
     ·小层储层分区评价第87-93页
     ·小层储层比较评价第93-94页
     ·长8_1、长8_2储层比较评价第94-95页
第五章 储层非均质性第95-112页
 §5.1 微观非均质性第95-99页
     ·孔隙类型与物性的关系第95页
     ·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95-97页
     ·储层敏感性特征第97-99页
 §5.2 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第99-105页
     ·层内粒度及物性韵律性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层内夹层分布特征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·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第103页
     ·层内矛盾的表现第103-105页
 §5.3 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·隔夹层的分布特征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层间物性非均质性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层间矛盾判断第107-108页
 §5.4 储层流动单元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·单井流动单元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剖面流动单元第110页
     ·平面流动单元第110-112页
第六章 超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第112-135页
 §6.1 超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第112-118页
     ·超低渗透储层分类参数的选取第113-116页
     ·综合评价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第116-118页
 §6.2 超低渗透储层的纵向、平面展布特征第118-131页
     ·纵向分布特征第118-122页
     ·平面展布第122-131页
 §6.3 超低渗透储层储量贡献率研判第131-135页
认识与结论第135-137页
致谢第137-138页
参考文献第138-144页
图版第144-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
下一篇:科学超深钻井过程中碎岩方法与孕镶金刚石取心钻头的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