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绿化规划论文

山地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6页
目录第6-9页
图表目录第9-12页
1 绪论第12-20页
   ·研究缘起第12-14页
     ·城市化浪潮对自然历史文化的冲击第12页
     ·全球范围内绿道运动的兴起第12页
     ·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日益上升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对于“绿色出行”的提倡第13页
     ·山地城市绿道建设的必要性第13-14页
   ·概念界定、研究范围及内容第14-16页
     ·相关概念界定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研究范围界定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研究主要内容第16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·对山地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进行了探讨第16页
     ·改善相关山地城市问题第16-18页
   ·研究框架第18-20页
     ·论文结构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工作框架(图 1. 7)第19-20页
2 绿道规划相关理论和建设实践研究第20-44页
   ·绿道理论概述第20-31页
     ·绿道的定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绿道的分类第21-26页
     ·绿道的功能第26-28页
     ·绿道发展历程第28-31页
   ·绿道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第31-35页
     ·基于景观感知的规划设计理论第31-33页
     ·基于自然生态的规划设计理论第33-34页
     ·游憩学相关理论第34-35页
   ·国内外绿道建设的实践第35-43页
     ·国外绿道建设情况第35-41页
     ·国内绿道建设情况第41-4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3-44页
3 山地城市绿道系统概述第44-64页
   ·山地城市绿道的解析第44-51页
     ·山地城市绿道的概念辨析第44-46页
     ·山地城市绿道的空间特征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山地城市的绿道类型第48-51页
   ·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解析第51-58页
     ·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概念辨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·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空间层级第53-56页
     ·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结构第56-58页
   ·山地城市绿道建设现状问题及思考第58-62页
     ·绿道研究和建设滞后第58页
     ·生态坏境破坏第58-60页
     ·文化与地域特色丧失第60页
     ·开敞空间可达性较低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步行系统不完善第61-62页
     ·游憩空间建设与需求失衡第6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2-64页
4 山地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策略第64-90页
   ·价值观念第64-67页
     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64-65页
     ·均好性的布局和人性化的设计第65-66页
     ·地域性特色的体现第66-67页
   ·系统构建策略第67-77页
     ·总体原则第67-68页
     ·区域层面绿道系统策略构建第68-71页
     ·城区层面绿道系统策略构建第71-75页
     ·社区层面绿道系统策略构建第75-77页
   ·空间设计策略第77-89页
     ·山脊线型绿道空间设计策略第77-78页
     ·滨水岸线型绿道空间设计策略第78-81页
     ·崖线型绿道空间设计策略第81-82页
     ·冲沟型绿道空间设计策略第82-83页
     ·山城步道型绿道空间设计策略第83-85页
     ·沿道路型绿道空间设计策略第85-87页
     ·绿道与机动车道的交叉口设计策略第87-8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9-90页
5 实践—以金沙县新城区绿道系统规划为例第90-108页
   ·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第90-91页
     ·规划方法:分层+叠加第90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90-91页
   ·规划详释第91-105页
     ·基础要素“解析”第91-95页
     ·核心要点“归纳”第95-96页
     ·目标原则制定第96-97页
     ·要点向策略“转化”第97-98页
     ·策略“分解”第98-101页
     ·系统结构“合成”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布局“深化”第102-10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5-108页
6 结语第108-110页
   ·研究回顾第108页
   ·研究成效第108页
   ·创新之处第108-109页
   ·不足之处第109-110页
致谢第110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14页
附录第114页

论文共11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非线性振动技术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损伤检测
下一篇: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策略--以阿卡汉建筑奖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