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三峡库区及上游规划区城镇水质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三峡库区及上游规划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发展概况 | 第11页 |
·课题的提出、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| 第11-12页 |
·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复合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| 第12-17页 |
·国外复合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| 第12-16页 |
·国内复合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2 废水生物处理传质反应动力学原理及模型 | 第18-46页 |
·基本建模方程 | 第18-21页 |
·物料衡算方程 | 第18页 |
·微生物增长与底物利用基本方程 | 第18-20页 |
·Fick 第一定律 | 第20-21页 |
·氧传递理论及数学模型 | 第21-24页 |
·氧的传递过程 | 第21-22页 |
·双膜理论 | 第22-24页 |
·氧的传质反应模型 | 第24页 |
·活性污泥法传质理论及数学模型 | 第24-31页 |
·活性污泥法系统描述 | 第24-25页 |
·传统静态活性污泥模型 | 第25-28页 |
·活性污泥动态模型 | 第28-30页 |
·氧化沟数学模型 | 第30-31页 |
·生物膜法传质理论及数学模型 | 第31-45页 |
·生物膜法系统描述 | 第31-32页 |
·生物膜外部传质~([7,25.,26,29,45]) | 第32页 |
·生物膜内部传质~([7,25.,26,29,45]) | 第32-33页 |
·生物膜内反应动力学~([7,25.,26,29,45]) | 第33-34页 |
·影响生物膜传质的因素~([7, 45]) | 第34-36页 |
·IWA 生物膜模型 | 第36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3 复合氧化沟传质动力学模型建立 | 第46-6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46-47页 |
·复合氧化沟传质反应过程分析 | 第47-51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47-49页 |
·复合氧化沟扩散反应过程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51-53页 |
·气液相模型建立 | 第51页 |
·液相主体模型建立 | 第51-52页 |
·液固相模型建立 | 第52-53页 |
·模型分析及简化 | 第53-59页 |
·悬浮填料对系统传质反应的影响 | 第53页 |
·氧化沟流态对系统传质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生物膜结构对系统传质的影响[45~50] | 第54-55页 |
·复合氧化沟传质反应基本方程 | 第55-57页 |
·系统物料守恒 | 第57-59页 |
·模型验证 | 第59-60页 |
·污泥龄方程验证 | 第59页 |
·生物量方程验证 | 第59-60页 |
·底物浓度方程验证 | 第60页 |
·复合厌氧反应器传质动力学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4页 |
4 复合氧化沟传质影响因素试验及模型计算 | 第64-80页 |
·传质模型参数分析 | 第64页 |
·氧传递试验 | 第64-72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64-6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2页 |
·系统传质反应影响因素正交试验 | 第72-75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72-74页 |
·正交试验结果 | 第74页 |
·各影响因子对系统传质影响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传质动力学模型计算 | 第75-79页 |
·气液相间总传递系数 | 第75-77页 |
·系统生化反应动力学级数 | 第77-78页 |
·模型计算 | 第78-7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5 复合氧化沟流场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| 第80-102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80-81页 |
·复合氧化沟流场数值模拟 | 第81-94页 |
·单个填料数值模拟 | 第81-85页 |
·复合氧化沟数值模拟 | 第85-93页 |
·复合氧化沟流场数值模拟结论 | 第93-94页 |
·复合氧化沟流速实测试验研究 | 第94-100页 |
·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| 第94页 |
·试验数据及分析 | 第94-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6 结论及建议 | 第102-106页 |
·结论 | 第102-103页 |
·建议 | 第103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4页 |
附录 | 第114-122页 |
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4页 |
B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14-116页 |
C. 符号说明 | 第116-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