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论文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--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

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探析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引言第11-15页
 一、选题背景和价值第11-12页
 二、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三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3-15页
一、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理论阐释第15-26页
 (一)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概念第15-20页
  1.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界定第15-18页
   (1)意识形态的涵义第15-16页
   (2)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涵义第16-18页
  2.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界定第18-20页
   (1)日常生活的涵义第18-19页
   (2)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涵义第19-20页
 (二)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必要性第20-23页
  1. 理论诉求第20-22页
   (1)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日常生活化的逻辑必然第20-21页
   (2)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性是其日常生活化的理论旨归第21页
   (3)马克思主义的生活性是其日常生活化的本质体现第21-22页
  2. 现实需要第22-23页
   (1)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分离和相关理论的缺失第22页
   (2)日常生活领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和引导第22-23页
 (三)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意义第23-26页
  1. 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、合法性和生命力第23-24页
  2. 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、时代化和大众化第24-25页
  3.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日常生活的丰富第25-26页
二、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26-39页
 (一)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存在的问题第26-32页
  1. 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渗透的力度不够第26-29页
   (1)理论的生活化内涵不足第26-27页
   (2)理论的通俗化表达不够第27页
   (3)理论的现实性传播不强第27-28页
   (4)理论的实践性功能不大第28-29页
  2. 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还未能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完全关照第29-32页
   (1)个体日常生活复杂的存在状况有待及时把握第29-30页
   (2)个体日常生活多元的利益诉求有待正确反映第30-31页
   (3)个体日常生活混乱的价值方向有待有效引导第31-32页
   (4)个体日常生活缺失的信仰空间有待真实填补第32页
 (二)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2-39页
  1. 社会维度:转型期社会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羁绊第33-35页
   (1)资本逻辑的渗透第33页
   (2)权力规则的侵蚀第33-34页
   (3)异质文化的干扰第34-35页
  2. 个体维度:个体自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第35-39页
   (1)个体传统的日常生活图式对理性精神的冲击第35-36页
   (2)消费主义和工具理性对个体价值选择的误导第36-37页
   (3)个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导致对主导性意识形态的排斥第37-39页
三、 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建设的策略第39-53页
 (一) 加强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第39-43页
  1. 建构面向日常生活领域的完整性理论内涵第39-40页
  2. 采用契合日常生活领域的通俗化表达方式第40-41页
  3. 探索沟通日常生活领域的有效性传播路径第41-42页
  4. 增强阐发日常生活领域的现实性实践功能第42-43页
 (二) 优化转型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长的社会环境第43-48页
  1. 建设富裕、公平有序的经济环境第44-45页
  2. 建设民主、公正廉洁的政治环境第45-47页
  3. 建设主导性文化与非主导性文化良性互动的文化环境第47-48页
 (三) 促进日常生活中个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接受第48-53页
  1. 个体自觉扬弃传统日常生活图式第48-49页
  2. 个体积极培养自身对马克思主义表征的现代精神的价值认同第49-51页
  3. 个体理性建构现代生活信仰系统第51-53页
结论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6页
附录第56-58页
后记第58-5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毛泽东精兵简政思想的历史考察--以抗战时期的实践为研究视野
下一篇: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