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红楼梦》民俗精神的文化探寻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绪论 | 第12-16页 |
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成果 | 第12-13页 |
·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理论创新与研究不足 | 第14-16页 |
1 《红楼梦》民俗精神的文本考察 | 第16-23页 |
·《红楼梦》的文化史地位与民俗学价值 | 第16-17页 |
·从文学史到文化史 | 第16页 |
·《诗经》与《清明上河图》 | 第16-17页 |
·文艺民俗学视角下的《红楼梦》文本 | 第17-20页 |
·《红楼梦》文本中的民俗事象 | 第17-19页 |
·民俗作为《红楼梦》创作方法的审美载体 | 第19页 |
·民俗作为《红楼梦》诗意境界的审美资源 | 第19-20页 |
·《红楼梦》民俗叙事的主要特点 | 第20-23页 |
·民俗事象的丰富性 | 第20-21页 |
·民俗文化的兼融性 | 第21页 |
·民俗描写的现实性 | 第21页 |
·民俗叙事的典型性 | 第21-23页 |
2 《红楼梦》神话意象与民族文化心理 | 第23-33页 |
·《红楼梦》前本中的女性崇拜 | 第23-24页 |
·女娲神话与“还泪”故事 | 第23-24页 |
·原始母神的崇拜意识 | 第24页 |
·语言自身的神话:石信仰 | 第24-25页 |
·“石头记”与石信仰 | 第24-25页 |
·“手稿石”的神话元素 | 第25页 |
·英雄的变体:从民间故事到神话模型 | 第25-30页 |
·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| 第26页 |
·贾宝玉的民间故事类型 | 第26-27页 |
·“怪异儿”的审美提升 | 第27-28页 |
·贾宝玉与神话英雄模型 | 第28-29页 |
·中国式的悲剧英雄 | 第29-30页 |
·数字中的民俗心理景观 | 第30-33页 |
·对称章法与模型数字 | 第30-31页 |
·数字崇拜与文化逻辑 | 第31-32页 |
·数字意象与民俗心理 | 第32-33页 |
3 《红楼梦》民俗叙事与社会文化语境 | 第33-44页 |
·红楼民俗与清代民风 | 第33-36页 |
·清代民俗的多元性 | 第33-34页 |
·民俗活动的内敛性 | 第34页 |
·民俗仪式的繁复性 | 第34-36页 |
·各具风情的地域景观 | 第36-40页 |
·曹雪芹的民俗观 | 第36-37页 |
·东北风情的生活展示 | 第37-38页 |
·江南风情的文化魅力 | 第38-40页 |
·从“儒释道精神”看民俗文化 | 第40-44页 |
·民俗作为文化意识 | 第40页 |
·礼出大家:精神的礼赞 | 第40-41页 |
·佛道合一:人生的诗化 | 第41-44页 |
4 《红楼梦》民俗蕴含的拓展研究 | 第44-60页 |
·微观民俗:花丛中的身体 | 第44-50页 |
·“花影不离身左右” | 第44-45页 |
·“花谢花飞”总关情 | 第45-47页 |
·“不知何物是此身” | 第47-50页 |
·女性主义思想的民俗表现 | 第50-54页 |
·“姑娘为尊”与女儿本体 | 第50-51页 |
·女红编织的女儿“梦” | 第51-52页 |
·“斗草”中的女性主义 | 第52-54页 |
·资本主义精神的民俗呈现 | 第54-57页 |
·经济民俗:萌芽的资本 | 第54-56页 |
·王熙凤与借贷者集团 | 第56-57页 |
·乡村: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 | 第57-60页 |
·刘姥姥的意义 | 第57-58页 |
·乡村与文化复兴 | 第58-60页 |
5 《红楼梦》民俗精神的当代启示 | 第60-70页 |
·作为精神家园的《红楼梦》 | 第60-64页 |
·精神家园的主题史 | 第60-61页 |
·一部民族家园的史诗 | 第61-62页 |
·红楼民俗的家园精神 | 第62-64页 |
·《红楼梦》民俗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64-70页 |
·大众文化背景下的《红楼梦》 | 第64-66页 |
·民俗审美与文化返魅 | 第66-67页 |
·民俗保护与文化建设 | 第67-70页 |
结语:遥望民俗的大观园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