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23页 |
·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| 第14-19页 |
·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| 第16页 |
·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·生物多样性表示方法 | 第17页 |
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| 第17页 |
·多样性指数评价污染程度 | 第17-18页 |
·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| 第18页 |
·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因子 | 第18-19页 |
·底栖动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·底栖动物在物质、能量流动方面的作用 | 第19页 |
·底栖生物对水层--底栖耦合和生物地化循环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·大型底栖动物在污染监测中的作用 | 第20页 |
·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简介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区域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 | 第23-3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6页 |
·取样区域 | 第23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23-24页 |
·样品处理 | 第24-25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5-2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5页 |
·物种组成及分布 | 第26-30页 |
·丰度、生物量 | 第30-31页 |
·优势种、相对重要性指数 IRI | 第31-32页 |
·多样性指数 | 第32-34页 |
·群落结构 | 第34-35页 |
3 讨论 | 第35-39页 |
·大型底栖动物组成及分布 | 第35-36页 |
·丰度、生物量分布格局 | 第36-37页 |
·优势种与相对重要性指数 | 第37-38页 |
·多样性指数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东滩光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| 第39-5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0页 |
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39页 |
·采样方法与样品处理 | 第39-40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40页 |
2 结果及分析 | 第40-48页 |
·环境因子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| 第42-43页 |
·典范对应分析 | 第43-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影响因子初探 | 第50-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1页 |
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50页 |
·采样方法与样品处理 | 第50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0-5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6页 |
·主要类群生物量、丰度 | 第51页 |
·次级生产力及 P/B 值 | 第51-52页 |
·断面环境因子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分析 | 第53-56页 |
3 讨论 | 第56-58页 |
·次级生产力的分布 | 第56-57页 |
·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 | 第57页 |
·P/B 值与群落结构稳定性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九段沙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| 第58-6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59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58-59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5页 |
·种类组成与分布 | 第59-62页 |
·各生境群落特征 | 第62-64页 |
·各生境群落结构 | 第64-65页 |
3 讨论 | 第65-67页 |
·种类组成 | 第65页 |
·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| 第65-67页 |
第六章 九段沙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划分及分布格局 | 第67-7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8-69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68页 |
·功能群的划分 | 第68-69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6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9-76页 |
·九段沙潮间带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 | 第69-70页 |
·各潮区功能群组成 | 第70-73页 |
·九段沙潮间带功能群结构 | 第73-76页 |
3 讨论 | 第76-78页 |
·功能群物种数 | 第76-77页 |
·功能群生物量和丰度 | 第77-78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