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0-12页 |
(一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二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四、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2页 |
(一)研究目标 | 第12页 |
(二)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2页 |
五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| 第14-20页 |
一、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涵义 | 第14-16页 |
(一)主体 | 第15-16页 |
(二)客体 | 第16页 |
(三)内容 | 第16页 |
二、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特征 | 第16-17页 |
(一)经济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性 | 第16-17页 |
(二)复合性 | 第17页 |
(三)公平有偿性 | 第17页 |
三、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作用 | 第17-20页 |
(一)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| 第17-18页 |
(二)调和排污企业和政府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| 第18页 |
(三)平衡治理费用与购买排污指标费用之间的利益矛盾 | 第18-19页 |
(四)刺激企业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信心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一、外部性理论──庇古理论 | 第21-22页 |
二、“稀缺资源”论 | 第22页 |
三、所有权学派与科斯定理 | 第22-24页 |
第四章 国外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考察及启示 | 第24-30页 |
一、美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| 第24-25页 |
(一)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初步探索阶段(1970—1990 年 | 第24-25页 |
(二)排污权交易制度成功应用阶段(1990—2005 年 | 第25页 |
(三)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和全面推广阶段(2005 年—至今 | 第25页 |
二、德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| 第25-26页 |
三、英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| 第26-27页 |
四、国际公约中排污权交易制度 | 第27-28页 |
五、启示 | 第28-30页 |
(一)法律制度是必要保障 | 第28-29页 |
(二)合理分配排污权是基础 | 第29页 |
(三) 交易市场是必备条件 | 第29页 |
(四)国外经验要科学对待 | 第29-30页 |
第五章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5页 |
一、排污总量难以确定 | 第31页 |
二、排污权初始分配存在障碍 | 第31-32页 |
三、排污量和交易量难以实现准确监测 | 第32页 |
四、排污权交易市场尚未形成 | 第32-33页 |
五、排污权交易费用偏高 | 第33页 |
六、排污处罚成本低该制度的推行不到位 | 第33-34页 |
七、排污权交易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,行政干预过多 | 第34-35页 |
第六章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完善 | 第35-43页 |
一、科学核定区域内排污总量及环境容许排出量 | 第35-36页 |
二、规范排污权初始分配并加强监管 | 第36-37页 |
三、建立科学、准确的排污总量和排污权交易监控系统 | 第37页 |
四、加快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 | 第37-38页 |
五、规范排污权申报制度以降低交易费用 | 第38-39页 |
六、加大环境管理部门执法能力建设并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| 第39-40页 |
七、加强对排污权交易过程的监管力度 | 第40-41页 |
八、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规范以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| 第41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