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--谷崎润一郎、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“中国形象”研究
| 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| 绪论 | 第7-21页 |
| 一、选题范围及研究意义 | 第7-9页 |
| 二、概念界定 | 第9-13页 |
| 三、研究历史 | 第13-18页 |
| 四、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| 第18-21页 |
|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镜像与“中国形象” | 第21-51页 |
| 第一节 “日式东方学”与“中国形象” | 第21-26页 |
| 一、“东方主义”的内部延伸 | 第21-24页 |
| 二、“中国东方主义”在谷崎、芥川文学中的挪用 | 第24-26页 |
| 第二节 “中国形象”的写作发生 | 第26-38页 |
| 一、童年经验的回叙 | 第26-33页 |
| 二、文化记忆的移植 | 第33-38页 |
| 第三节 “中国形象”的文学想象 | 第38-51页 |
| 一、文化经验惯性下的“中国形象” | 第38-45页 |
| 二、古典文本的互文 | 第45-51页 |
| 第二章 超越想象的文化寻根与“中国形象” | 第51-89页 |
| 第一节 空间的开放与文化的挪移 | 第51-56页 |
| 一、空间开放的文化意义 | 第51-54页 |
| 二、中国之旅的路径 | 第54-56页 |
|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溯与现实的认同 | 第56-74页 |
| 一、精神故乡的现实寻根 | 第56-61页 |
| 二、诗性文化的浪漫体验 | 第61-74页 |
|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与现实的错位 | 第74-89页 |
| 一、文化神话的变形 | 第75-83页 |
| 二、“他者”的正史批判 | 第83-89页 |
| 第三章 中国知识分子与“中国形象” | 第89-115页 |
| 第一节 “物”的隐退与“人”的出场 | 第89-103页 |
| 一、谷崎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交流 | 第89-97页 |
| 二、田汉与上海 | 第97-100页 |
| 三、“中国形象”的转向 | 第100-103页 |
| 第二节 “他者”的讲述与“中国”的重构 | 第103-115页 |
| 一、新旧的杂糅 | 第105-110页 |
| 二、中国镜像中的自我言说 | 第110-115页 |
| 第四章 日本文化的回归与“中国想象”的延伸 | 第115-139页 |
| 第一节 文化之根的转向 | 第115-122页 |
| 一、谷崎小说中的“日本回归” | 第115-118页 |
| 二、心灵故乡的重建 | 第118-122页 |
| 第二节 文学生活的延伸 | 第122-139页 |
| 一、“日本回归”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| 第123-130页 |
| 二、谷崎与中国现代文学 | 第130-134页 |
| 三、芥川文学作品的传播与译介 | 第134-139页 |
| 结论 | 第139-1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3-154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| 第154-155页 |
| 后记 | 第155-156页 |
| 论文摘要 | 第156-160页 |
| Abstract | 第160-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