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2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王世贞园林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| 第11-19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页 |
·存在问题与不足 | 第18-19页 |
·王世贞园林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方法 | 第19-2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王世贞其人 | 第23-33页 |
·王世贞生平及成就 | 第23-25页 |
·王世贞园林观念的渊源:家世 | 第25-28页 |
·家族仕途不畅的印记与隐逸思想的传承 | 第25-27页 |
·王愔——王世贞园林观念的精神导师 | 第27页 |
·王忬——罹难官场,王世贞园林活动的推手 | 第27-28页 |
·家族经济积淀——王世贞园林活动的客观条件 | 第28页 |
·王世贞园林观念的主观欲求:品性 | 第28-29页 |
·博雅自恃与正直不阿 | 第28-29页 |
·人随"是"变与追求时变 | 第29页 |
·王世贞园林观念的地域沃壤:太仓 | 第29-30页 |
·王世贞园林观念的时代特征:明清园林 | 第30-33页 |
·文人士大夫园林"风气之兴"对于王世贞园林实践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园林构建旨意"壶中天地"与"芥子纳须弥"对于王世贞园林观念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王世贞的造园实践:弇山园 | 第33-53页 |
·景观架构 | 第33-40页 |
·山水——交融与互现 | 第33-35页 |
·建筑——多态与特色 | 第35-39页 |
·植物——朴素的生态配置 | 第39-40页 |
·思想赋意 | 第40-43页 |
·独特的城市人文思想 | 第40-42页 |
·朴素的生态思想 | 第42-43页 |
·求幻于现实的弇山园观念 | 第43-44页 |
·王世贞作为园林学家身份丢失的历史必然性:园主与鸠匠之说 | 第44-45页 |
·王世贞作为园林学家的思想流露:弇山园之喜殇 | 第45-53页 |
第4章 王世贞零散的鉴园实践:士人园林 | 第53-69页 |
·族谱园 | 第53-61页 |
·故人园 | 第61-67页 |
·特殊园馆 | 第67-69页 |
第5章 王世贞系统的鉴园实践:地方名园 | 第69-86页 |
·太仓诸园 | 第69-72页 |
·诸园解析 | 第69-71页 |
·王世贞太仓园记的园林观念 | 第71-72页 |
·金陵诸园 | 第72-86页 |
·金陵诸园概况 | 第72-73页 |
·金陵诸园解析 | 第73-84页 |
·王世贞金陵诸园的园林观念 | 第84-86页 |
第6章 王世贞的园林观念 | 第86-100页 |
·园林传记是王世贞园林观念的载体 | 第86-93页 |
·园林传记的分类 | 第86-87页 |
·王世贞"序"类园林观念 | 第87-90页 |
·王世贞"图记"类园林观念 | 第90-93页 |
·王世贞园林观念的形成与结构 | 第93-98页 |
·"民间造园家"的身份论定是王世贞园林观念形成的标志 | 第93-94页 |
·"造园思想"与"鉴园思想"的整合是王世贞园林观念的构成 | 第94-97页 |
·王世贞的其他园林观念 | 第97-98页 |
·王世贞园林实践基础上观念形成的意义 | 第98-100页 |
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08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08-109页 |
导师简介 | 第109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页 |